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广东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于2004年10月正式申报,2005年10月正式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通过,成为全国九家音乐院校中第三家省级重点综合性的研究平台。该平台以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为核心,并将其作为内核辐射二级学科――音乐学各分支学科,建立起融研究、创作、教学、演奏为一体,具有地域特色、兼顾主流学术领域的多元性学术研究体系。
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古代百越文化和近代海洋文化融合、流变的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和内合外渐的特点。因此,我院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将传承岭南音乐文化,延续岭南音乐文脉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而岭南音乐文化中心的建立则是依托了星海音乐学院长期以来在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所形成的学科特色。上个世纪50年代以降,学院先后吸收了岭南各传统乐种及其不同流派的音乐家为教师。如广东音乐名家易剑泉、黄锦培,广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陈德钜,汉乐家罗九香,潮州音乐家苏文贤,岭南派古琴家杨新伦,扬琴演奏家黄龙练等。还聘请了岭南派高胡演奏家刘天一、朱海,笛子演奏家梁秋,扬琴演奏家方汉,汉乐扬琴演奏家饶从举等为兼职教师。同时聘请著名潮州民间艺人张忠裕、黎族歌手符其贤、中山民间歌手梁客胜等来校兼课,这些都为彰显学院学科特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成立基地以来,星海音乐学院的学者们,在该领域方面又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并使基地形成了如下特色:
在音乐学子学科方向,以粤、潮、汉三大乐种为主体,兼收并蓄百越、中原、海洋文化之积淀,从多个学理层面对原生态和民间自发性的岭南音乐进行研究,彰显本专业方向的地域性优势;涉足多元学科领域,扩展单一学科视野,提升整个岭南音乐文化的研究平台,突出前沿性和边缘性。
在作曲技术理论与创作子学科方向,以岭南文化题材和民间音乐素材,将西方传统、现代作曲技术与其有机地结合,进行富有浓郁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和探索;对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及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进行研究,使建立在岭南特色基础上的本学科方向领域在外延上得以延伸。
在音乐表演子学科方向,音乐表演作为音乐赖以存在的行为载体,突出器乐表演艺术在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与厚重的文化积淀中对其文化基质与趋向的保持,强调岭南原生态音乐文化的自我传承与发展,在继承传统和多元拓展两个层面上构建起表演实践和理论研究为一体的学科特色;在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注重岭南音乐的开放性特质,使岭南音乐的概念在经历延伸及泛化过程中,完成传统岭南音乐表演体系与其他表演艺术领域相互交叉与渗透。
为了使基地成为立足于岭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面向当代中国乃至人类社会所有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心;地处于岭南地区的音乐信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中心、重大研究课题的联合攻关平台,基地进行了“拆除院际围墙”、优化管理队伍、调整研究人员结构、设计分类课题、科研服务社会等五个方面的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以此,打破职称的终身制、分配的平均主义弊端,完成研究人员的有序流动,最终实现“激活科研能量、调动创造激情、培养研究人才、构建学术梯队”的总体目的。
乐器资源网乐理视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