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膜鸣乐器>

黄泥鼓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3-01-09  

  黄泥鼓,因演奏时鼓面涂以黄泥而得名。古称铳鼓,还有腰鼓、长鼓、长腰鼓、长篌之称。 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尼王瓮。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等地。

  瑶族民间流传着黄泥鼓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瑶族村寨有一位老人,常带着儿子上山去打猎。有一次在悬崖边被山羊挤下崖去而身亡。为了悼念老人,儿子便剥下山羊皮蒙在一个掏空树心的枯木上敲打。此后,瑶寨里凡遇丧事,都要敲击这种鼓以示悼念。鼓分公、母两种。丈夫去世,妻子要在灵柩前打母鼓、儿子打公鼓;妻子去世,丈夫和儿子都要打公鼓,这已成为瑶家习俗,世代传承。

  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细腰鼓。11世纪时已在瑶族民间广为流传,一般多为自制、自用,不相送,不出售,寨寨都有。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瑶本盘匏之后……有乐器名‘长篌’,长三尺余,刳梓木为之,皮冒两端,涂泥而后击。腰鼓大者如柱长,或逾尺,亦如‘长篌’。”南宋周去非曾在桂林做官,东归后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芦笙、竹笛。”“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衡人赛盘古……以木为腰鼓……绕身而舞。”古代文献中的铳鼓、长篌、腰鼓、长鼓等,都指的是今日黄泥鼓、瑶族的尼王瓮。

  鼓身用整段苦楝树、桐树原木挖制而成,两端蒙以山羊皮或牛皮,皮面固定在两个圆形铁圈上,盖于两端鼓口上,用铁钩系绳相对绷紧。黄泥鼓有公鼓、母鼓两种(图),其鼓形和 尺寸各不相同。公鼓,全长170厘米,鼓身中间细小、两端粗大,形如两个倒接的喇叭,鼓腰直径6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3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1厘米。母鼓,全长100厘米,鼓身两端似桶,中间细腰较短,形如两个倒接的脚杯,鼓腰直径11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2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2厘米。鼓身素色或彩绘龙凤图案。

?  演奏时,公、母鼓的持法、奏法各有不同。奏公鼓时,左手持握鼓腰,举鼓于胸前,并上下、左右舞动,右手交替拍击两端鼓面;奏母鼓时,将鼓系带挂于腹前,双手分别拍击两端鼓面。黄泥鼓的演奏常与舞蹈相结合,多为边击边舞,民间称其为黄泥鼓舞。也可两人同击一鼓,常由一个母鼓和几个公鼓组队进行演奏。黄泥鼓无固定音高,参加合奏的鼓均需用 湿黄泥粘涂鼓面,使其音高一致、音色铿锵明亮。用于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凡逢年过节、师公活动、喜庆丰收、祭祀祈祷或丧葬斋事等场合,瑶族人民都要演奏黄泥鼓。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等地,每个寨旁林中都有一块“浪坪”,春节期间,青年男女到这里尽情歌舞、谈情说爱、跳黄泥鼓舞,许多美满姻缘就是这样缔结的。黄泥鼓既是歌舞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黄泥鼓,其中公鼓长170厘米、两端鼓口直径23厘米,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外表涂以朱漆,绘绿色图案纹饰,做工细致。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相关文章 推荐

弹布尔
人气:424
民族弦鸣乐器
弹布尔
阿乌
人气:109
民族气鸣乐器
阿乌
小提琴
人气:1084
西洋弦乐器
小提琴
改革马头琴
人气:435
民族弦鸣乐器
改革马头琴
钹
人气:20945
西洋打击乐器
八音鼓
人气:132
民族膜鸣乐器
八音鼓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人气:130
乐器种类专题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人气:198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人气:79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彝族小三弦
人气:212
民族弦鸣乐器
彝族小三弦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人气:177
乐器种类专题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适争
人气:89
民族弦鸣乐器
适争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人气:224
乐器种类专题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中国古代乐器《铎》
人气:212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铎》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人气:197
乐器种类专题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大家都在看

萨满鼓

萨满鼓

萨满鼓,是蒙、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的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神鼓、抓鼓、手鼓、单环鼓,鄂伦春语称文土文。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区。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贝加...

民族膜鸣乐器 311 阅读

抬鼓

抬鼓

抬鼓,又称水鼓。傣族、德昂族棰击膜鸣乐器。德宏地区傣语称梅藏嘎。德昂语称格楞当,为大鼓之意。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 历史悠久,早在五百多年前,傣族、德昂族民间就流传这种大鼓了。明代李...

民族膜鸣乐器 203 阅读

蜂鼓

蜂鼓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又以横置腹前演奏 而有横鼓之称。壮族还称岳鼓。瑶语称勐啯、如叨。毛南族称长鼓。此外,还有腰鼓、瓦鼓 、黄泥鼓之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民族膜鸣乐器 205 阅读

达玛如

达玛如

达玛如,藏族、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又称达如、达日。蒙古语称丹不楞儿、布楞儿。 汉族称法鼓、拨浪鼓。流行于西藏、内蒙古自治区藏传佛教寺院中。 历史久远,其形近似古代无柄鼗鼓。是一种无木柄的小型双面细腰拨浪...

民族膜鸣乐器 160 阅读

双面鼓

双面鼓

双面鼓,又称两面鼓。傣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傣语称光萨、光边、光邦。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鼓身用整段芒果木、椿木挖空中间制作而成,外形呈圆筒状,两端鼓口直径不同,一端较大...

民族膜鸣乐器 230 阅读

板鼓

板鼓

板鼓,因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又称单皮(一面蒙皮)、班鼓(过去戏班专用)。是纳西、土家、侗、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纳西族称环鼓。流行于云南、贵州、湖北、湖南 、广西、广东、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及全国各地。...

民族膜鸣乐器 273 阅读

侗族的工

侗族的工

呈圆筒状。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鼓框用整段梅香雪 原木挖空制成,两端收束,中腰稍粗,鼓面直径50厘米、鼓高100厘米~150厘米,两端蒙牛皮, 边缘 用竹钉固定,鼓两侧置鼓环。系绳横吊于侗寨鼓楼中。以两棰击奏,...

民族膜鸣乐器 79 阅读

神鼓

神鼓

神鼓,又称喇嘛鼓。是藏、蒙古、门巴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倍,译称查玛鼓。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喇嘛寺院。 历史较久远,这是喇嘛寺院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宗教乐器。其鼓形似将扁鼓的...

民族膜鸣乐器 176 阅读

猪嘴鼓

猪嘴鼓

猪嘴鼓,壮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形似猪嘴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忻城县一带。 鼓框用整块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挖凿而成,呈空心圆锥体,上小下大,鼓框上端中间高、四周低、呈馒头形,单面蒙以猪皮,皮面除盖...

民族膜鸣乐器 193 阅读

大鼓

大鼓

大鼓,藏、壮、瑶、苗、侗、彝、水、土家、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额阿。壮语称种劳。苗语称嗯铎。侗语称工。彝族称额格子嫫。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最为盛行。? 古往今来,大鼓一...

民族膜鸣乐器 641 阅读

圆鼓

圆鼓

圆鼓,是满族、朝鲜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满语称铜肯,又称抬鼓。朝鲜族又称扁鼓、民鼓。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盛行。 圆鼓原为满族萨满教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伴奏乐器。《满族祭神祭天典...

民族膜鸣乐器 260 阅读

藏族的额阿

藏族的额阿

呈圆筒形。流行于西藏等藏传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数圈宽窄不同的扁铁条,并用钉固定...

民族膜鸣乐器 133 阅读

光拢

光拢

光拢,又称光弄。傣族棰击膜鸣乐器。傣语光为鼓。拢或弄均为大,意 为大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孟连、耿马等地。? 历史较久远,明代李思聪在《百夷传》中记述傣族风俗时曾写道:其...

民族膜鸣乐器 144 阅读

达布尔

达布尔

达布尔,哈萨克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历史久远,古代曾有大小两种达布尔,鼓身均绘有哈萨克族风格的图案纹饰,并在木制鼓棰的尾端系有红绸条。古代曾用于抗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中,以...

民族膜鸣乐器 195 阅读

环鼓

环鼓

环鼓,回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宁夏、甘肃等省区。有单面和双面两种形制。 单面环鼓,鼓框铁圈制成,蒙以羊皮为鼓面,外观似团扇。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外围接一直径40厘米的铁圈,鼓框与铁圈之间以细铁条相连,铁条上串...

民族膜鸣乐器 19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