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弦鸣乐器>

其布厄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4-05-11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称其伯、其白、其奔等。汉族称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碧江、兰坪、泸水、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保山地区腾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陵等地。
  
  在傈僳族山寨里,流传着阿迪传琴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一户傈僳人家有七个兄弟,阿爷叫他们出门去学本领,三年过后七个兄弟都回来了。老大学到开山耕地本领,老二学到盖房起屋本领,老三学到编制篾器,老四学到射弩打猎,老五学到捕鱼捞虾,老六学到看病抓药,阿爸高兴得每人奖给一筒蜂蜜。轮到老七阿迪,他拿起四弦其布厄弹了起来,那琴声就像叮咚的山泉流水,又似珍珠落到玉盘,优美动听。他又绕着火塘舞了起来,先跳转圈舞,再跳踢脚舞,又跳三步舞、赶脚两步舞、摇身舞,并模仿各种飞禽走兽和家畜的动作,跳出各种优美的舞蹈。他的表演受到乡亲们的欢迎,男女老少兴高采烈,笑逐颜开。可阿爸却很恼怒,骂他谋生本领没学会,只学到游手好闲的骗术,便把他赶出了家门。阿迪来到荒野山坡上,用竹杆和茅草搭起窝棚,坐在窝棚门口弹起悠扬的乐曲。琴声传到了怒江深处的龙宫里,龙王请阿迪到龙宫弹琴跳舞,给龙子龙孙传授技艺。为了感谢他,龙王把美丽的龙女嫁给他,又帮他在山坡上盖起楼房,开出良田。六个兄弟和阿爸见了,知道阿迪学到的也是一种本领,转怒为喜,和好如初。阿迪把本领教给了乡亲们。从此,怒江两岸到处都有了其布厄,有了歌舞,有了欢乐。
  
  形制多种多样,各地区有显著差异,外形与侗族琵琶相近。琴体多用一整块当地出产的红花樱桃木、映山红木、楠木、桑木、红椿木、楸木或其它硬杂木斫制,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因流传地区的不同,琴的规格也有大小区别,琴体一般全长50厘米~80厘米,但也有最小的其布厄,琴体仅长30厘米,而最大的其布厄,全长可达100厘米以上,最为常见的其布厄,全长60厘米~70厘米。共鸣箱有扁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扁梨形和扁梯形(四角弧形)等多种,也能见到扁葫芦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但为数很少。琴框用硬杂木制,正面蒙以桐木、云杉、雪松、红松等质地较软的薄木板,面板用竹钉固定,用猪胶或鱼胶粘牢,板面中部开有若干个圆形小音孔,排列呈对称的几何图形。琴箱长20厘米~30厘米、面宽15厘米~25厘米、厚5厘米~8厘米。琴头多为扁铲形,上部稍宽,向后弯曲,最多不超过45°角,也有的呈方柱形、平顶,还有的雕刻出鸟雀、龙、虎、牛、鸡或鱼等动物头部造型,但较少见。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四个木制弦轴(左右各二),轴柄有圆锥形、方柱形和扁方形等多种。琴杆长短不一,上窄下宽,上端设有山口,下端有的与琴箱连为一体,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竹制长桥形琴马置于面板中下部。张有四条琴弦,最早使用棕丝、马尾或羊肠弦,现多用钢丝弦或尼龙弦。傈僳人民就地取材,制成各种各样的其布厄,在德宏州的龙陵,其布厄多为扁圆形,琴箱圆周的长度,正好与琴杆的长度相等。所以这里的其布厄,琴体长的琴箱也大,琴箱小的琴体也短。在保山地区的芒宽、保山一带,流传的多是琴长70厘米、琴箱椭圆形的其布厄。
  
  傈僳族的其布厄,线条粗犷而奔放,在每支琴身上都配有一条色彩艳丽的背带,拴系于弦槽和琴尾之间,它不仅便于挎着演奏,还起着美化和装饰作用。背带常用各种彩色棉线或丝线织成,两端饰以散须、刷须或泡花球,尤以系在琴头一端的饰物更为华丽夺目,它表现出傈僳妇女精巧的编织手艺。在德宏州的龙陵一带,则普遍使用着用红、白或兰、白两色绸布缝制的背带。
  
  演奏其布厄时,可采用立姿或坐姿,将琴上的背带套于左肩上,琴体斜挂于胸前,琴箱置于右腹处,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按弦,无名指、小指也偶尔使用,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弹拨琴弦发音,也有的地区采用牛角或木制拨片弹奏。其布厄的定弦根据所奏乐曲的不同而有异,一般多以琴弦松紧适度、音响效果良好为标准。定弦法有十多种,常用的定弦为:a、c1、e1、a1;a、c1、g1、a1;a1、c2、a1、d2;g1、c2、d1、d2;c1、e1、g1、a1;#c1、e1、#f1、#g1;g、c1、e1、g1;a、e1、a1、e2;#f1、b、#c1、a1等。音色圆润而明亮,纤细而甜美。无论何种定弦,均可在低音两弦、高音两弦或中间两弦奏出旋律,另两弦作为和音伴奏。左手指法有打音、带音和擞音等,右手技法有弹弦、挑弦和扫弦等。常用于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男、女均可弹奏,并可边弹边唱或边弹边舞。

相关文章 推荐

其布厄
人气:160
民族弦鸣乐器
其布厄

大家都在看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

乐器种类专题 62 阅读

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东布拉又写作冬不拉或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哈...

民族弦鸣乐器 135 阅读

中国古代乐器《五弦》

中国古代乐器《五弦》

五弦古代乐器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 舜 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汉 张衡《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 周 孔 之图书。 唐 韦应物《五弦行》: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新唐书礼乐志十...

乐器种类专题 88 阅读

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1981年4月,雁柱转调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项目,张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完成了...

民族弦鸣乐器 240 阅读

书鼓

书鼓

书鼓,是布依族、汉族棰击膜鸣乐器。布依族称手鼓。流行于贵州省及全国各地。 鼓框木制,呈扁圆形(图),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面四周边缘用鼓钉固定。规格大小不一,大者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2厘米...

民族膜鸣乐器 218 阅读

略斗

略斗

略斗,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 在苗族民间,传说略斗是为纪念一位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而制作的,它是一种可以通神的乐器,只在节日祭祖...

民族膜鸣乐器 129 阅读

合欢箫

合欢箫

合欢箫,是壮族一种奇特的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 带农村。 我国常见的各种箫笛乐器,管身上都开有吹孔和按音孔。合欢箫虽然称作箫,但非常独特, 只管端开有吹孔,管身上却没有按音...

民族气鸣乐器 180 阅读

西玎

西玎

西玎,傣族弓拉弦鸣乐器。西双版纳傣语西为拉,玎为琴,意即拉奏的琴。又称傣玎或玎西。德宏傣语称勒玎,勒也为拉奏之意。形似二胡或板胡。因琴筒质料不同而名称也有异,琴筒竹或木制者称玎郭埋,椰壳或葫芦制者称玎郭...

民族弦鸣乐器 123 阅读

其布厄

其布厄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称其伯、其白、其奔等。汉族称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碧江、兰坪、泸水、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保山地区腾冲、...

民族弦鸣乐器 160 阅读

竹筒胡

竹筒胡

竹筒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称冉拜,冉为胡琴统称,拜为竹筒,意即用竹筒制成的胡琴。汉族称竹筒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田阳、田东、那坡、德保和云南省富宁县等地。 形制与...

民族弦鸣乐器 186 阅读

赠疆

赠疆

赠疆,又称大长鼓。是景颇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 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 鼓框原用一整段硕大原木掏空而成,现在也有用两个大汽油桶焊接而成的,呈圆筒状。两端蒙以牛皮...

民族膜鸣乐器 200 阅读

火者

火者

火者,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鼓框用核桃木或梧桐木板条拼合...

民族膜鸣乐器 150 阅读

卡龙

卡龙

卡龙,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 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麦盖提、喀什、和田、...

民族弦鸣乐器 555 阅读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126 阅读

马头琴

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

民族弦鸣乐器 33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