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我国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萧剑声先生设计、天津市民族乐器厂制造的短杆大三弦问世。这种新型大三弦制订有轻工业部标准,全长112厘米。琴杆长75厘米,琴鼓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9厘米,琴杆短、把位近,可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置有活动山口,能任意转调;将指板与鼓面接平,音域向上扩展一个八度。适于独奏或民族乐队使用。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一件紫檀木制的大三弦,全长97.8厘米。琴鼓椭圆形,用匏制成,正面蒙以蟒皮为面,状如龟盘,琴鼓长17.5厘米、边厚7.2厘米。琴头扁铲形,长16.3厘米,上部较宽并向后弯曲,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紫檀木弦轴(左一右二),轴长7.8厘米。琴杆为半圆柱状体,杆长63.2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3厘米。琴鼓尾端有象牙制爪扣系弦,并垂有一束彩色丝穗为饰。这件三弦选料考究、装饰精美,不仅琴鼓侧面刻有串枝莲纹饰,还在匏制的琴鼓背面雕刻出美丽的奏乐画面,其图像为四仕女分别手持笙、笛、箫、板等乐器,在山竹间演奏,纹饰清晰,构图生动。此琴为清宫旧藏,制作年代不详,曾在清代宫廷宴乐的“番部合奏乐”中使用。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多件大三弦。其中一件为乌木制,全长123.2厘米,琴鼓为椭圆形,两面蒙以蟒皮,鼓面长20.5厘米、宽18.5厘米、厚9厘米,琴头扁铲形,顶端镶有骨饰,置三轴(左一右二),骨制山口,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用料讲究,工艺细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所藏,1958年,梅先生将其捐献国家。其中另一件三弦为红木制,全长123.5厘米,琴鼓椭圆形,两面蒙蟒皮,鼓面长21.6厘米、宽19.7厘米、厚8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片为饰,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置有三个红木制弦轴(左一右二),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凸条花纹,轴顶镶嵌骨花,下端设有骨制山口,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正面为按弦指板,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在展品中还有一件现代大三弦制品,通体用色木制成,全长121厘米,琴鼓椭圆形,鼓框四周坡口镶有骨饰,两面蒙以青花白地大蟒皮,鼓面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8.5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饰,下开弦槽,两侧置三轴,轴体外表刻麻花形条纹,轴顶镶有骨花,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以色木为底板,表面粘有按弦指板。指板和弦轴均使用质地细密、坚硬的紫檀木制作,骨制山口,竹制马,张丝弦。此琴的琴杆用色木作后背,用紫檀木作指板,既节省了贵重材料,而且重量轻、耐磨和不易变形,比用纯乌木、红木制杆的三弦易于演奏。
演奏大三弦时采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弹奏。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民族乐队或独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滚、分、扫、砸、搓儿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八度等双音,还可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并可转调演奏。
大三弦在北方又称“大鼓三弦”或“书弦”,属中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伴奏方面,曲种广泛,演技较高,北方的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陕北说书,以及为曲剧、吕剧等戏曲伴奏中,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曲艺伴奏中还居于主弦地位。古代流传的著名三弦独奏曲有:《合欢令》、《海青拿鹅》和《柳摇金》等。前两首源于18世纪以前北方流传的弦乐合奏《弦索十三套》,后者为戏曲中的一个曲牌。蒙古族传统三弦曲有:《阿都沁阿斯尔》、《古日奔阿其图》、《黄旗阿斯尔》等。《阿都沁阿斯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首传统的三弦独奏曲,“阿都沁”即现在的太仆寺旗,“阿斯尔”为乐曲之意,这是一首世代流传、情绪欢乐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