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弦鸣乐器>

傈僳三弦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4-05-10  

  傈僳三弦,是傈僳族、景颇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族有的地区也泛称为其伯。景颇族称玎。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保山地区腾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龙陵、盈江,临沧地区镇康和思茅地区西盟等地。

  关于三弦的起源,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很早以前,傈僳山寨有个孤苦伶仃的男孩,年幼父母双亡,生活艰难困苦,为了糊口,他常到山上打猎和采摘野果充饥。有一天,他在树林中听到了三种鸟雀悲哀的啼鸣,它们互相呼应,好像在相互倾诉。凄凉的乌鸣使孤儿非常感动,他盼望着也能像鸟儿一样向亲人诉说自己悲惨的身世。于是,他就用山上生长的枯树干,分别仿照三种鸟雀的头、尾、腹做了一支琴,并模仿三种鸟雀不同的叫声配了三条琴弦,做成了傈僳人的第一支三弦琴。它就是今日的傈僳三弦。

  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生活在云南省西部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的广大山区。长期与白、纳西、彝、汉等民族杂居,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节日也相同。傈僳族人民能歌善舞,凡年节、收获节、婚嫁、盖新房和猎获等场合,都要尽情歌舞,从六、七岁的孩童到七 、八十岁的老人,个个能歌,人人善唱。舞蹈多为集体舞,舞姿矫健有力。

  傈僳三弦,形制和云南其他民族的三弦相似。琴体多用一整块梨木、核桃木、茶木、楠木或其它硬杂木制作,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琴箱也可单独制作,再与琴杆拼装。琴体大小因地区不同而有异,最小者琴长50厘米,最大者可达95厘米,一般琴长多为75厘米左右。共鸣箱呈扁圆形,也有椭圆形、长圆形或扁葫芦形等,琴框木制或竹制,正面蒙以松鼠皮、山羊皮、小黄牛皮、蟒皮或干笋壳、桐木、杉木面板,皮膜或面板均用竹钉固定,用猪胶或鱼胶粘牢,在木制面板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音孔,琴箱面宽18厘米~24厘米、厚6厘米~8厘米。琴头为扁铲形,上部较宽大,顶部呈弧形后弯,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置有三个硬木制弦轴(左一右二)。琴杆窄而长,呈半圆柱状体,上端设有木制山口,正面平直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琴箱膜板中央置竹或木制桥形琴马,下方设有竹、木或金属制缚弦,张三条尼龙弦、丝弦或钢丝弦。无缚弦者,琴弦系于下端尾柱上。在弦槽和琴尾之间,拴系有一条彩色琴绳或琴带。傈僳三弦造型古朴,线条粗犷,多就地取材制成。临沧地区镇康县的傈僳三弦琴体最大,全长95厘米;德宏州陇川县的傈僳三弦琴体最小,仅长50厘米;而怒江州泸水、保山地区腾冲等地的傈僳三弦,琴体则较适中,全长75厘米左右。

  演奏时,将琴绳或琴带套于颈项,琴体斜挂于胸前,琴箱置于右腹处,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用拇指、食指弹拨琴弦发音,也有只用食指弹拨的。傈僳三弦常以四度、五度关系定弦,即内、中两弦为四度关系,中、外两弦为五度关系,如定成d、g、d1;e、a、e1和g、c1、g1等,临沧地区镇康县将这种定弦法称为“硬调”。“软调”则定为同度、五度关系,即内、中两弦为同度关系,中、外两弦为五度关系,如定成d、d、a;g、g、d1;a、a、e1和c1、c1、g1等。音色明亮柔和。可用于独奏、齐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傈僳人常用以弹奏自娱或在《三弦舞》“打歌”中用于边弹边舞。

  每逢春节、火把节、中秋节和收获节之际,傈僳族人民就要欢庆歌舞。白天,家家酿酒宰猪、互相赠送;夜晚,便要举行欢乐的“打歌”,天气寒冷时,则在院坝上燃起篝火。人们围着篝火引亢高歌,边唱边舞。小伙子们一边弹着挂在胸前的三弦,一边用脚踏响地面,姑娘们则穿插其间、绕圈而舞,这就是傈僳族欢快的《三弦舞》。舞姿刚健洒脱,主要以腰部的摆动配合手足的动作变换,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在德宏州陇川县傈僳族的传统歌舞节日,不论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欢聚在一起,随着三弦轻松、活泼的旋律翩翩起舞。弹奏者兴致高昂,舞蹈者不知疲倦,往往通宵达旦,跳到天亮,兴尽方散。青年们对三弦有着特殊的感情,它平时是小伙子不离身的伙伴;恋爱时,则能向姑娘们倾诉衷情,许多美满婚姻就 是在三弦的乐声中缔结的。在傈僳族女性中,既能弹三弦、舞又跳得好的也比比皆是。较著 名的三弦乐曲有:《硬调》、《碗豆尖尖》、《山歌调》和《西盟傈僳调》等。

相关文章 推荐

傈僳三弦
人气:185
民族弦鸣乐器
傈僳三弦

大家都在看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

乐器种类专题 62 阅读

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1981年4月,雁柱转调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项目,张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完成了...

民族弦鸣乐器 240 阅读

合欢箫

合欢箫

合欢箫,是壮族一种奇特的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 带农村。 我国常见的各种箫笛乐器,管身上都开有吹孔和按音孔。合欢箫虽然称作箫,但非常独特, 只管端开有吹孔,管身上却没有按音...

民族气鸣乐器 180 阅读

竹筒胡

竹筒胡

竹筒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称冉拜,冉为胡琴统称,拜为竹筒,意即用竹筒制成的胡琴。汉族称竹筒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田阳、田东、那坡、德保和云南省富宁县等地。 形制与...

民族弦鸣乐器 186 阅读

西玎

西玎

西玎,傣族弓拉弦鸣乐器。西双版纳傣语西为拉,玎为琴,意即拉奏的琴。又称傣玎或玎西。德宏傣语称勒玎,勒也为拉奏之意。形似二胡或板胡。因琴筒质料不同而名称也有异,琴筒竹或木制者称玎郭埋,椰壳或葫芦制者称玎郭...

民族弦鸣乐器 123 阅读

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东布拉又写作冬不拉或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哈...

民族弦鸣乐器 135 阅读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126 阅读

书鼓

书鼓

书鼓,是布依族、汉族棰击膜鸣乐器。布依族称手鼓。流行于贵州省及全国各地。 鼓框木制,呈扁圆形(图),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面四周边缘用鼓钉固定。规格大小不一,大者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2厘米...

民族膜鸣乐器 218 阅读

赠疆

赠疆

赠疆,又称大长鼓。是景颇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 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 鼓框原用一整段硕大原木掏空而成,现在也有用两个大汽油桶焊接而成的,呈圆筒状。两端蒙以牛皮...

民族膜鸣乐器 200 阅读

卡龙

卡龙

卡龙,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 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麦盖提、喀什、和田、...

民族弦鸣乐器 555 阅读

略斗

略斗

略斗,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 在苗族民间,传说略斗是为纪念一位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而制作的,它是一种可以通神的乐器,只在节日祭祖...

民族膜鸣乐器 129 阅读

火者

火者

火者,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鼓框用核桃木或梧桐木板条拼合...

民族膜鸣乐器 150 阅读

马头琴

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

民族弦鸣乐器 330 阅读

中国古代乐器《五弦》

中国古代乐器《五弦》

五弦古代乐器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 舜 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汉 张衡《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 周 孔 之图书。 唐 韦应物《五弦行》: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新唐书礼乐志十...

乐器种类专题 88 阅读

其布厄

其布厄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称其伯、其白、其奔等。汉族称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碧江、兰坪、泸水、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保山地区腾冲、...

民族弦鸣乐器 16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