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体鸣乐器>

晃铃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4-05-10  

  晃铃,满语“轰务”(Hongwu),亦称“铜铃”、“神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祇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请下“玛克吉瞒尼”时,这位神灵“手提着神铃,光亮如托立,摇晃着戏耍着,金色神铃,诵唱着神歌进来了。”
  
  晃铃的具体形制在本世纪初的一些地方志书中,就有记载。按《呼兰府志》所记的晃铃,其形制为“以木为之,长二尺有半,杆首缀铜铃数枚”。《依兰县志》记载的晃铃,其形制为“以柞木细棍二根作成,长三尺,每棍梢系铜铃五”。可见,晃铃是由两大部分组成:铃杆、铃铛。这种形制的晃铃,至今仍然在满族民间的萨满跳神活动中流行。

  

  1.铃杆,木制。富察哈拉晃铃的铃杆长96cm,上粗下细,直径1.5-2cm。吴扎哈拉晃铃的铃杆较短,长66.5cm,直径4cm。木料常用松木、桦木、柞木等。
  
  2.铃铛,铸铜制。球状、中空,内含若干弹丸。富察哈拉晃铃的铃铛大小不等,大铃直径3.8cm,厚4cm;小铃直径3.2cm,厚2.5cm。铃分两组用一根皮绳拴结在桦木杆子上端,一组由3个铃铛组成(一大两小);另一组由4个铃铛组成(一大三小)。铃身铸有饕餮花纹。吴扎哈拉晃铃(见图8)的铃铛不分大小,直径4cm,厚3cm。铃分两组用铁环镶嵌在杆子上端,每组由2个铃铛组成,并加进一个小铁环;铁环由一根锻成四棱形的铁条弯制而成。演奏时,铁环与铜铃碰撞而响。
  
  晃铃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腰铃配合演奏。它有两种基本的使用方式,一是将铃铛拴结在铃杆上,用手执木杆摇晃作响;另是将铃铛从铃杆上取下来直接用手摇动作响。其演奏方法,或用手摇铃杆作响,称“晃铃”,这是它的基本奏法;或用手执杆顿地作响,称“顿铃”;或用手掌击铃杆使之振动作响,称“振铃”。《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和《中国乐器》中,将两种不同使用方式的晃铃分列为两个独立的辞条:“萨满铃”和“轰勿”。按其所释之义,“萨满铃”的形制与本文所释晃铃的第一种使用方式(将铃铛拴结在铃杆上演奏)相同,而“轰勿”的形制则与本文所释晃铃的第二种使用方式(将铃铛从铃杆上解下来演奏)相同。据笔者考证,无论是史志的记载(如《呼兰府志》、《依兰县志》等史志的记述)还是田野作业所见(如宁古塔富察哈拉等萨满的晃铃),满族萨满跳神使用的“轰勿”,都是由铃”与“杆”两大部分构成的乐器。所以,上述两书中的所谓“萨满铃”应是“轰勿”,即本文所释的晃铃;而该书中所谓的“轰勿”,实际上只是它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倘若特指“轰勿”这件萨满乐器,则是错误的。
  
  晃铃历史:《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神铃”。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祇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请下“玛克吉瞒尼”时,这位神灵“手提着神铃,光亮如托立,摇晃着戏耍着,金色神铃,诵唱着神歌进来了。”
  
  铸铜制。球状、中空,内含若干弹丸。富察哈拉晃铃的铃铛大小不等,大铃直径3.8cm,厚4cm;小铃直径3.2cm,厚2.5cm。铃分两组用一根皮绳拴结在桦木杆子上端,一组由3个铃铛组成(1大2小);另一组由4个铃铛组成(1大3小)。铃身铸有饕餮花纹。吴扎哈拉晃铃的铃铛不分大小,直径4cm,厚3cm。铃分两组用铁环镶嵌在杆子上端,每组由二个铃铛组成,并加进一个小铁环;铁环由一根锻成四棱形的铁条弯制而成,演奏时铁环与铜铃碰撞而响。

相关文章 推荐

阿乌
人气:109
民族气鸣乐器
阿乌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人气:79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适争
人气:89
民族弦鸣乐器
适争
中国古代乐器《铎》
人气:212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铎》
钹
人气:20945
西洋打击乐器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人气:197
乐器种类专题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彝族小三弦
人气:212
民族弦鸣乐器
彝族小三弦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人气:130
乐器种类专题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八音鼓
人气:132
民族膜鸣乐器
八音鼓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人气:177
乐器种类专题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弹布尔
人气:424
民族弦鸣乐器
弹布尔
改革马头琴
人气:435
民族弦鸣乐器
改革马头琴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人气:224
乐器种类专题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人气:198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小提琴
人气:1084
西洋弦乐器
小提琴

大家都在看

串铃

串铃

串铃原为骡马驴狗等家畜颈上所系饰物与响器。是在一条布带或皮带上缀挂二十余个金属小铃而成。小铃用铜、铁冷压或铸制为两个半球形,后合成球状体。规格大小不一,直径2厘米~6厘米。铃外一侧设有环形耳用以系挂,另一侧...

民族体鸣乐器 444 阅读

乐杵

乐杵

乐杵,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台湾省各地。乐杵是由原来的一种舂米劳动工具木杵发展演变而成的。 乐杵早在1700多年前,木杵就与木鼓一起被高山族先民用于集会号召。高山族人民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地上挖一洞穴,穴底...

民族体鸣乐器 16394 阅读

竹梆

竹梆

竹绑,是京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 竹绑有竹棍和竹板两种。竹棍式竹梆(图),用硬竹杆制成,杆长30厘米~34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一端留节,另一端敞口。竹板式竹梆...

民族体鸣乐器 220 阅读

阔朔克

阔朔克

阔朔克,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民间打击乐器。汉族称木构或乐构。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一带。 形制与餐具木构相同,通体用杏木挖削制成,全长20厘米左右,构头呈圆形羹匙状,直径5厘米左右,杓柄较长。两只一副。...

民族体鸣乐器 120 阅读

热巴铃

热巴铃

热巴铃,藏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热巴司,汉族称热巴铃、扁铃。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 铃体铜体,呈盘状,形似小镲。铃高3厘米,铃口直径13.5厘米,铃壁较小镲略厚,圆盘中心隆起部位称铃顶,钻有...

民族体鸣乐器 2012 阅读

小钹

小钹

小钹,又名小镲。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流行于全国各地。 响铜制,钵形,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

民族体鸣乐器 245 阅读

棒棒

棒棒

棒棒是一种民族乐器,也是一种民间俗称,还是一部电视剧的主角。 棒棒,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关于棒棒的来历,一说它来自生活,以短木棒相击为...

民族体鸣乐器 3039 阅读

镲

镲,蒙古、藏、侗、傣、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 同时又称之为钹,属中国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钹(镲)和小钹(镲),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 (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

民族体鸣乐器 627 阅读

铛铛

铛铛

铛铛,又称铛子。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铛铛属打击乐器。 乐器历史: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敲击铛铛的伎乐木刻飞天。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刻《佛母大...

民族体鸣乐器 186 阅读

韵板

韵板

韵板,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 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青铜铸造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板状体,形似扁平的鱼头或压...

民族体鸣乐器 249 阅读

竹捣筒

竹捣筒

竹捣筒,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高山语称塔刊,即竹子之意。流行于台湾...

民族体鸣乐器 161 阅读

乳钹

乳钹

乳钹,壮、苗、瑶、仫佬、京、彝、水、仡佬、羌、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桂、黔、 滇、川等省区。 形状 响铜制成。钵形,造型独特,是钹体呈乳房状的大铜钹(图)。钹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中心突起的乳状碗既圆又大又...

民族体鸣乐器 251 阅读

锡伯族铁簧

锡伯族铁簧

锡伯族的铁簧里环形,是用一根长10厘米的铁条弯成钳。形为资框,中间夹着的簧舌使用薄钢片或薄钢片制成。奏法与钳形铁簧相同。...

民族体鸣乐器 222 阅读

单打

单打

单打,又称手锣、手托。是壮族、侗族、瑶族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和广东...

民族体鸣乐器 212 阅读

盘铃

盘铃

盘铃,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 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

民族体鸣乐器 19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