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圆筒形。流行于贵州省各地。鼓框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挖空制成,中间略粗,两端蒙牛皮。鼓面直径45厘米、鼓高100厘米,置于鼓架上,以短木棰敲击。用于六月六、过端(水族过年,八、九月间)、过捻(正月)等传统民族节日,常与铜鼓、芦笙等乐器合奏,众人围鼓歌舞。
呈圆筒形。流行于贵州省各地。鼓框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挖空制成,中间略粗,两端蒙牛皮。鼓面直径45厘米、鼓高100厘米,置于鼓架上,以短木棰敲击。用于六月六、过端(水族过年,八、九月间)、过捻(正月)等传统民族节日,常与铜鼓、芦笙等乐器合奏,众人围鼓歌舞。
光拢,又称光弄。傣族棰击膜鸣乐器。傣语光为鼓。拢或弄均为大,意 为大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孟连、耿马等地。? 历史较久远,明代李思聪在《百夷传》中记述傣族风俗时曾写道:其...
民族膜鸣乐器 144 阅读
大鼓,藏、壮、瑶、苗、侗、彝、水、土家、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额阿。壮语称种劳。苗语称嗯铎。侗语称工。彝族称额格子嫫。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最为盛行。? 古往今来,大鼓一...
民族膜鸣乐器 641 阅读
双面鼓,又称两面鼓。傣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傣语称光萨、光边、光邦。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鼓身用整段芒果木、椿木挖空中间制作而成,外形呈圆筒状,两端鼓口直径不同,一端较大...
民族膜鸣乐器 230 阅读
抬鼓,又称水鼓。傣族、德昂族棰击膜鸣乐器。德宏地区傣语称梅藏嘎。德昂语称格楞当,为大鼓之意。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 历史悠久,早在五百多年前,傣族、德昂族民间就流传这种大鼓了。明代李...
民族膜鸣乐器 203 阅读
环鼓,回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宁夏、甘肃等省区。有单面和双面两种形制。 单面环鼓,鼓框铁圈制成,蒙以羊皮为鼓面,外观似团扇。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外围接一直径40厘米的铁圈,鼓框与铁圈之间以细铁条相连,铁条上串...
民族膜鸣乐器 193 阅读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又以横置腹前演奏 而有横鼓之称。壮族还称岳鼓。瑶语称勐啯、如叨。毛南族称长鼓。此外,还有腰鼓、瓦鼓 、黄泥鼓之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民族膜鸣乐器 205 阅读
神鼓,又称喇嘛鼓。是藏、蒙古、门巴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倍,译称查玛鼓。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喇嘛寺院。 历史较久远,这是喇嘛寺院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宗教乐器。其鼓形似将扁鼓的...
民族膜鸣乐器 176 阅读
呈圆筒状。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鼓框用整段梅香雪 原木挖空制成,两端收束,中腰稍粗,鼓面直径50厘米、鼓高100厘米~150厘米,两端蒙牛皮, 边缘 用竹钉固定,鼓两侧置鼓环。系绳横吊于侗寨鼓楼中。以两棰击奏,...
民族膜鸣乐器 79 阅读
圆鼓,是满族、朝鲜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满语称铜肯,又称抬鼓。朝鲜族又称扁鼓、民鼓。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盛行。 圆鼓原为满族萨满教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伴奏乐器。《满族祭神祭天典...
民族膜鸣乐器 260 阅读
达布尔,哈萨克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历史久远,古代曾有大小两种达布尔,鼓身均绘有哈萨克族风格的图案纹饰,并在木制鼓棰的尾端系有红绸条。古代曾用于抗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中,以...
民族膜鸣乐器 195 阅读
萨满鼓,是蒙、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的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神鼓、抓鼓、手鼓、单环鼓,鄂伦春语称文土文。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区。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贝加...
民族膜鸣乐器 311 阅读
猪嘴鼓,壮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形似猪嘴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忻城县一带。 鼓框用整块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挖凿而成,呈空心圆锥体,上小下大,鼓框上端中间高、四周低、呈馒头形,单面蒙以猪皮,皮面除盖...
民族膜鸣乐器 19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