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钦,是藏族、蒙古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筒钦意为大号,康方言区、嘉戎方言区称拉东。蒙古族称毕利、毕利古。汉语通称大号、莽号、大莽号、大号筒。流行于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传佛教寺院中,是寺院宗教活动的重要低音乐器。
历史久远。现存古格王朝遗址壁画中,有描绘公元846年古格王国邀请著名印度佛教学者阿底侠来阿里传教的场面,画面里的仪仗队中有吹奏筒钦的图像。现藏西藏萨迦寺、由明代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一轴表现元代第一位帝师、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1235年—1280年)从内地返回西藏时的画面,画中迎接八思巴的队伍里,也有吹奏筒钦的图像。当时流传的筒钦都比现在的小一些。上述可见,筒钦在藏族地区至少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16世纪后半叶,筒钦又随藏传佛教一起传入内蒙古地区。
通体铜制(极少数银制),筒身由上、中、下三节(少数为四节)号管衔接而成。上节最细,下节最粗,不用时,可将上、中两节号管逐节收拢后置入下节号管中。吹奏时要将筒钦各节号管全部拉出并固定。号管收拢后的长度相当于全部拉出后全长的1/2左右。上节号管的顶端固定着号嘴,号嘴有杯形、平口的两种。整个筒钦的筒身不设音孔,最下一节号管的尺寸最长、管径并逐渐增大,下端形成粗大的喇叭口,口外缀有一个铜环,供系绳带之用(图138)。筒钦有大小两种规格,大者全长260厘米~350厘米,小者全长130厘米~220厘米。西藏拉萨大昭寺的筒钦,全长327.5厘米,上节长95.8厘米、中节长88.5厘米、下节长128.5厘米、号嘴直径4.5厘米、喇叭口直径22.5厘米。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筒钦,全长275.2厘米,三节组成,号嘴直径5厘米、喇叭口直径19.8厘米。在西藏萨迦县萨迦寺保存有一支极为珍贵的银制筒钦,全长346厘米,上节长102厘米、中节长88厘米、下节长156厘米,号嘴直径5厘米、喇叭口直径28.5厘米。甘肃夏河拉卜楞寺的小筒钦,全长161.4厘米,三节组成,号嘴直径4.2厘米、喇叭口直径14厘米。青海玉树当卡寺的小筒钦最短,全长130.8厘米,上节58.8厘米、下节71.2厘米,号嘴直径4.6厘米、喇叭口直径14厘米。内蒙古喇嘛寺院的毕利较为长大,有的全长竟达495厘米、喇叭口直径30厘米,可谓筒钦之最。
演奏时,一僧侣双手扶持筒钦上节,两唇紧贴号嘴送气发音。在寺院里多将喇叭口置于地面上、木架上或寺院经堂顶层正面的矮墙上,在广场或行进中演奏时,则由另一僧侣手提绳带或肩扛喇叭口站立或行进。在藏族和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中,都有一些训练有素的吹奏僧侣。由于筒钦管长而粗,吹奏费力又难于控制,常使用循环换气法吹奏。每支筒钦都可发出三个乐音,即基本音(管的第一泛音)、上方五度的第二泛音和下方八度的基音,有时并可奏出基本音下滑大三度的下滑音。音量洪大,音色粗犷、低沉,令人有阴森恐怖之感。各地寺院的筒钦,音高不一,基本音一般从F至B。每个寺院最少都有一对筒钦,较大寺院则有两三对或更多(音高统一)。常用于诵经、羌姆等宗教活动中或在节日的前夕吹奏,多使用两支同时演奏。在藏族地区,常与嘉令一起合奏,筒钦奏长音作为辅助声部。有时还常与嘉令、神鼓、布哉等乐器一起演奏。目前,在西藏拉萨哲蚌寺和大昭寺里,还保存有极为珍贵的筒钦乐谱,藏语称养义。经常吹奏的专用乐曲有《额岗哈节》和《简乃斯》等。前者是一首宗教节日前夕僧侣们在屋顶吹奏的乐曲,表示节日即将开始,“额岗”为藏传佛教密宗活动场所,“哈节”为奏乐贡佛之意。后者是一首赞颂观音菩萨的乐曲。在世俗音乐活动中,筒钦用于寺院所属的藏戏团的演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