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气鸣乐器>

刚洞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4-05-11  

  刚洞,是藏族、蒙古族、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又称冈令、扎令。“冈”意为腿,“洞”意为号,“令”意为笛。汉族称法号、喇嘛号、短角铜号、银腿号、叫鬼号。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河北等省区。
  
  历史久远,是从古代角类乐器衍化而来的,为佛教寺院法器之一。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一直沿用至今。
  
  管体多为铜制,也有银制或骨制的。形制不同,规格不一。铜或银制的刚洞,是名符其实的腿形号角,外形与大牛角相似,由三节组成。西藏拉萨市一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刚洞,管体全长45厘米,上节长15.5厘米、上端管口为吹口,口径2.5厘米,中节长11.5厘米,下节长18厘米,整个管体上细下粗,略呈弯曲状,下端喇叭口呈椭圆形,长径8.5厘米、短径5.8厘米,管身装饰精美,外表镂刻出各种图案纹饰,近喇叭口一端镂龙头凸纹(图)或天神头像,还镶有玛瑙或松耳石;骨制的冈令,是名符其实的腿骨笛。据民族音乐学家田联韬先生《藏族传统乐器》载:“据说多用处女(或因生育而死的年轻产妇)的胫骨制成,其尺寸大小不一,一般长30厘米左右,吹口一端为骨的横切面,号口一端为骨节粗大处,开气孔二个,号管上不设按音孔,镶有铜(或银)环,镂刻精美图案。”

  刚洞

  演奏时,用左手或右手竖执管体上端,气流从吹口进入而发音。无固定音高。铜制刚洞,发呜呜音,音色粗犷,音量甚大,常同时使用两支吹奏,先轮流吹奏,后再一起合奏,其乐有召神之意。主要用于喇嘛寺院诵经音乐、羌姆表演和宗教仪式等场合,是藏传佛教大型寺院常用的宗教乐器;骨制冈令,发音纤细,音色较暗,常用单支吹奏。主要用于喇嘛诵念“觉”(jio)经、举行天葬仪式或游方僧单独从事宗教活动等场合。
  
  在河北省保定、徐水、定县、涞水等地,也使用铜制刚洞,用于“南乐会”演奏中,当地称喇嘛号或“海椎子”。从名称上也可看出与藏传佛教音乐有着关系。形制较短小,全长38厘米,上节为锥形管身,上端设有号嘴,下节管身弯曲似角,其上有龙头雕饰。演奏时,将上节管身穿入下节管内约二分之一处,使管长缩短为30厘米,由一手执管体,喇叭口朝上,多为两支一起吹奏。主要用于乐曲的起、止或高潮中,一般不吹曲调,只配合曲调奏四、五度跳进或自由吹奏长音,可加强曲调或渲染乐曲的气氛。在涞水县南义安村“南乐会”中,则用刚洞咔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两支形制完全一样的铜制刚洞,管身赤铜制作,三节组成。全长45厘米,上节长16厘米、吹口直径2.6厘米、嘴深1厘米、孔径0.8厘米,中节长15.5厘米,下节长13.5厘米,下端管口(龙口),呈长方形,长4.8厘米、宽4厘米,整节镂龙头凸纹雕饰。在管身上端、中腰和下端皆镶有银饰,龙口下面设有银环,系以黄色丝穗或绸布为饰。这两支刚洞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相关文章 推荐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人气:224
乐器种类专题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人气:177
乐器种类专题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人气:79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人气:197
乐器种类专题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八音鼓
人气:132
民族膜鸣乐器
八音鼓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人气:198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适争
人气:89
民族弦鸣乐器
适争
彝族小三弦
人气:212
民族弦鸣乐器
彝族小三弦
弹布尔
人气:424
民族弦鸣乐器
弹布尔
钹
人气:20945
西洋打击乐器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人气:130
乐器种类专题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改革马头琴
人气:435
民族弦鸣乐器
改革马头琴
阿乌
人气:109
民族气鸣乐器
阿乌
小提琴
人气:1084
西洋弦乐器
小提琴
中国古代乐器《铎》
人气:212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铎》

大家都在看

五月箫

五月箫

五月箫,瑶族支系排瑶吹口气鸣乐器。瑶语称嗯?凸,即五月伐竹制箫、吹箫之意,故 此得名。历史久远,在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一书中,关于瑶族乐器的 记载有:笛,韵如常笛,此处之笛,概是今日之五月箫...

民族气鸣乐器 149 阅读

勒绒

勒绒

勒绒,又称松堪勒绒,是景颇族特有的吹口气鸣乐器。景颇语勒为直拿之意,绒 为优美动听。松堪是地名,为毗邻我国云南省的缅甸境内一个景颇族聚居村寨,也是乐器 的起源地。景颇语也称筚绒或拉绒。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

民族气鸣乐器 232 阅读

嘟噜

嘟噜

嘟噜,黎族吹口气鸣乐器。黎语又称簇。汉语称洞箫。流行于海南省琼中、保亭、乐东 、昌江和海口等地。 管身用上端带竹节的细竹管制作(图),管长90厘米、管径1.8厘米~2厘 米。 上端管首竹节处开有一个发音孔,管身下部开有...

民族气鸣乐器 160 阅读

列都

列都

列都,拉祜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都列、列嗄都、列古都,均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等地。 管身竹制,多采用无节细竹管制成(图)。管长30厘米、上端...

民族气鸣乐器 104 阅读

鼻笛

鼻笛

鼻笛,是高山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鼻箫。高山语称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流行于 台湾...

民族气鸣乐器 213 阅读

短箫

短箫

短箫,朝鲜族边棱气鸣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 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历史久远,早在公元1世纪至10世纪初的朝鲜三国时期,短箫就已成为宫廷音乐中乡部 乐的主要乐器之一。两千年来...

民族气鸣乐器 209 阅读

巴葛丢冬

巴葛丢冬

巴葛丢冬,苗族边棱气鸣乐器。因使用树皮制成,故汉族称其为树皮拉管。流行于广西壮族 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那坡等桂西各地。 由树皮管和木杆构成,采用同一根细树枝为材料,以选取粗细均匀,杆身顺直者为佳。民间...

民族气鸣乐器 175 阅读

塞箫

塞箫

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称展尖,意为堵有软木塞的竹管。汉族称其为塞箫。流 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那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黔、桂、 滇三省区接壤的苗族地区。 管身竹制,多采用当地...

民族气鸣乐器 115 阅读

斯布斯额

斯布斯额

斯布斯额,是哈萨克族边棱气鸣乐器。也译作斯布孜额、斯比斯额。流行于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布尔津、塔城、新源、乌苏、乌鲁木齐等地。 历史久远,成书于公元11世纪的古籍《突厥语大辞典》,其上载有斯布孜额为一种...

民族气鸣乐器 70 阅读

库洛

库洛

库洛,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克木语又称多、道儿。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 治州勐腊、景洪等地。 管身用一截长40厘米~50厘米、直径1.5厘米~2厘米的薄壁长竹制作,竹管两端留节、不 通透。在距上 端竹节3厘米处,开有一...

民族气鸣乐器 226 阅读

横笛

横笛

横笛,是朝鲜族边棱气鸣乐器。朝鲜语称则傣。流行于辽宁、吉林、 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古代的横笛,又称大咸,是用长短不同的竹子制成的,长者称大笭,中者称中笭,小者称小笭。又通称三竹...

民族气鸣乐器 451 阅读

骨笛

骨笛

骨笛,藏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是用鹫 鹰翅骨制 成,也称鹰骨笛。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

民族气鸣乐器 214 阅读

长号

长号

长号,古称长鸣、中鸣、招军、铜角、马吹等。是瑶、壮、苗、彝、哈尼、布依、土家、维吾尔、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瑶语称当嘹。彝语称大巴拉。布依语称莽列。维吾 尔语称卡奈依。汉族称大号、长尖、喇叭、尖子号等。流行...

民族气鸣乐器 278 阅读

芒筒

芒筒

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苗语称果董、董 果木,意为筒筒芦笙。侗语称筒卜、咚的,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 管身竹制,由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组成(图)。簧管...

民族气鸣乐器 186 阅读

狍哨

狍哨

狍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边棱气鸣乐器。因使用桦树皮制成,故又称桦皮哨。鄂 伦春语称皮卡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 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

民族气鸣乐器 18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