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傈僳族山寨里,流传着阿迪传琴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一户傈僳人家有七个兄弟,阿爷叫他们出门去学本领,三年过后七个兄弟都回来了。老大学到开山耕地本领,老二学到盖房起屋本领,老三学到编制篾器,老四学到射弩打猎,老五学到捕鱼捞虾,老六学到看病抓药,阿爸高兴得每人奖给一筒蜂蜜。轮到老七阿迪,他拿起四弦其布厄弹了起来,那琴声就像叮咚的山泉流水,又似珍珠落到玉盘,优美动听。他又绕着火塘舞了起来,先跳转圈舞,再跳踢脚舞,又跳三步舞、赶脚两步舞、摇身舞,并模仿各种飞禽走兽和家畜的动作,跳出各种优美的舞蹈。他的表演受到乡亲们的欢迎,男女老少兴高采烈,笑逐颜开。可阿爸却很恼怒,骂他谋生本领没学会,只学到游手好闲的骗术,便把他赶出了家门。阿迪来到荒野山坡上,用竹杆和茅草搭起窝棚,坐在窝棚门口弹起悠扬的乐曲。琴声传到了怒江深处的龙宫里,龙王请阿迪到龙宫弹琴跳舞,给龙子龙孙传授技艺。为了感谢他,龙王把美丽的龙女嫁给他,又帮他在山坡上盖起楼房,开出良田。六个兄弟和阿爸见了,知道阿迪学到的也是一种本领,转怒为喜,和好如初。阿迪把本领教给了乡亲们。从此,怒江两岸到处都有了其布厄,有了歌舞,有了欢乐。
傈僳族的其布厄,线条粗犷而奔放,在每支琴身上都配有一条色彩艳丽的背带,拴系于弦槽和琴尾之间,它不仅便于挎着演奏,还起着美化和装饰作用。背带常用各种彩色棉线或丝线织成,两端饰以散须、刷须或泡花球,尤以系在琴头一端的饰物更为华丽夺目,它表现出傈僳妇女精巧的编织手艺。在德宏州的龙陵一带,则普遍使用着用红、白或兰、白两色绸布缝制的背带。
演奏其布厄时,可采用立姿或坐姿,将琴上的背带套于左肩上,琴体斜挂于胸前,琴箱置于右腹处,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按弦,无名指、小指也偶尔使用,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弹拨琴弦发音,也有的地区采用牛角或木制拨片弹奏。其布厄的定弦根据所奏乐曲的不同而有异,一般多以琴弦松紧适度、音响效果良好为标准。定弦法有十多种,常用的定弦为:a、c1、e1、a1;a、c1、g1、a1;a1、c2、a1、d2;g1、c2、d1、d2;c1、e1、g1、a1;#c1、e1、#f1、#g1;g、c1、e1、g1;a、e1、a1、e2;#f1、b、#c1、a1等。音色圆润而明亮,纤细而甜美。无论何种定弦,均可在低音两弦、高音两弦或中间两弦奏出旋律,另两弦作为和音伴奏。左手指法有打音、带音和擞音等,右手技法有弹弦、挑弦和扫弦等。常用于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男、女均可弹奏,并可边弹边唱或边弹边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