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四胡演奏家与制琴师合作,又研制成功两种高音四胡。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赵双虎与内蒙古歌舞团民族乐器厂段庭俊合作,研制的双层琴筒高音四胡,音量大、音质纯、传远性好。获得文化部1990年文化科技进步四等奖。内蒙古民族剧团满都拉与呼和浩特市二轻民族乐器厂周印合作,研制的双套筒高音四胡,琴杆装在琴筒外面,木制千斤,音高可微调,音域在传统琴的基础上扩展五度。获得文化部1991年文化科技进步三等奖。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置于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关节指肚按弦,拇指内侧触弦,右手执弓沾松香置于四弦间拉奏,多采用一弓一音。高音四胡按五度关系定弦为d1、d1、a1、a1,音域d1—d4,有三个八度。音色清脆悠扬、优美动听,音量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颤音、打音、泛音、双音、双打音、双泛音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常与中音四胡、马头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乐器重奏或合奏。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青格勒图和满都拉等。高音四胡传统乐曲有:《八音》、《花腰调》、《荷英花》、《韩秀英》、《英德勒玛》、《农恩吉娅》、《阿斯尔》、《赶路》等,创编乐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调》、《阿斯尔十二调》、《东蒙民歌联奏》、《欢乐的草原》、《白骏马》、《牧马青年》和《驯马手》等。
〔改革四胡〕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改革制成大四胡、低音四胡、和声四胡和双筒四胡等弓拉弦鸣乐器,丰富了四胡品种。
1962年12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等乐改小组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们,以四胡为造型基础,设计试制成用于民族乐队的大四胡和低音四胡两种低音弓拉弦鸣乐器。共鸣箱硕大,呈八方筒形,琴头弯月形,下设四弦轴,琴杆装入琴筒右侧。采用木面共振结构,并设计配置了杠杆琴马,琴弓在弦外拉奏。这两种四胡,造型比较理想,发音也清晰、纯净,但音量较小,高音衰减较快,演奏上不方便,携带也较困难。现藏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
1977年,湛江市歌舞团胡奇文与广州幸福弦乐厂陆全二人合作,共同研制成功一种和声四胡。四条琴弦分别定为g、d1、a1、e2,和小提琴的定弦相同,琴弓为三毛弓,演奏时不仅能使每一条弦单独发音,而且可以两弦、三弦、四弦同时发音,这一创举,在古今中外乐器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和声四胡具有民族形式、结构、音色和演奏方法,它的音域宽广、发音明亮,音色似二胡又不同于二胡,演奏和弦时,有如几把高胡、二胡在一起重奏,给人以交响之感。凡能拉奏二胡者,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便能进行演奏。这是一种较有发展前途的拉弦乐器。
70年代末,株州市文工团祁尔士研制的双筒四胡,新颖而别致。定弦也和小提琴一样,但四弦分为两组,g、d1两弦一组,为里弦,a1、e2两弦一组,为外弦,使用二胡琴弓,弓毛置于两组琴弦之间演奏。它的琴杆与弦轴和原来的四胡相同,琴头呈弯月形,琴筒采用中胡和高胡两个琴筒,两筒上下由盖板并连。琴马为双重竹马,底马较长,两马脚分别置于两琴筒的蟒皮中心,马的中间支有d1、e2两弦,g1、a1两弦支于底马上面的小马上。千斤为两组丝弦千斤,g、a1弦为一组,d1、e2弦为另一组,分别交替缠绕于琴杆上,并用U形金属钩来分隔、固定。通过不同的运弓方位,改变琴弓与琴筒的角度,奏出单音和双音。它有着清晰、明亮、浑厚和深沉的音色,可用于演奏所有的二胡曲,并能拉奏小提琴曲,由于它的独特结构,最适于演奏富有民族风格又比二胡更有表现力的乐曲。
〔新结构四胡〕
20世纪90年代初,镇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王子犹,经过数年探索、研究而创造制成新结构四胡。这种新型的弓拉弦鸣乐器,与传统四胡琴杆穿过琴筒的结构完全不同,而采用琴筒、琴杆外部连接结构。琴筒可选用圆形、椭圆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多种筒型,前口蒙以蟒皮。琴头扁方形,稍向后斜,弦轴采用齿轮螺旋。琴杆较短、呈半圆形,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琴杆左侧下端通过钢制连接架与琴筒左侧相连,稳定、牢固而可靠,并可调整和控制。琴筒皮膜处上方设置有弓毛托,便于各种角度直线运弓,琴筒下面置有琴托,使演奏中琴身稳定。张四条琴弦,定弦g、d1、a1、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