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体鸣乐器>

铓锣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4-05-10  

  乐器
  
  云南少数民族打击乐器。铜制。体圆面平,形与一般锣同,但中有乳头凸起,用木槌敲击,圆润低沉,音色别致。主要流行于傣族、崩龙族及景颇族中,常由四面或五面编为一组,大小不一,挂在架上敲击演奏。
  
  出处
  
  云南傣族民歌《地上的天堂》:“傣家人欢聚在澜沧江畔,鋩锣敲得震天响。”《中国民间故事选·小木匠》:“他愤然的转回宫廷,敲起无数面鋩锣。”
  
  分布
  
  铓又称冬锣。因锣脐突起呈乳状(半球形),而又有乳锣、奶锣、包包锣之称。是傣、景颇、佤、阿昌、哈尼、德昂、布朗、拉祜、傈僳、独龙、基诺、怒、彝、纳西、回、布依、土家、壮、苗、毛南、汉等族和克木人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景颇族称崩,佤族称罗碰、格龙孟,德昂族称孟、巩蒙,独龙族称笼、冬等等。广泛流行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区和全国各地。铓的流传地域广阔,除我国西南广大地区盛行外,还遍及东南亚各国、菲律宾,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

  铓锣

  外形声音
  
  通体用青铜铸成,圆盘形,中心突起呈半球形乳状,铓面不平坦,边缘部分也有一圈突起,铓边比其它锣稍宽。铓体大小不一,规格较多。常见的铓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铓面径40厘米、边宽6厘米、乳脐直径7厘米、乳高5厘米;中铓面径30厘米、边宽5厘米、乳脐直径6.5厘米、乳高4厘米;小铓面径20厘米、边宽3.5厘米、乳径6厘米、乳高3厘米。铓面边缘突起高度0.5厘米~1厘米,铓边一侧钻孔系绳。此外,最小的铓,面径仅9厘米、边宽1厘米,音高可达a2;最大的铓,面径72厘米、边宽14厘米,音低可到F或G。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几十面铓,最小者面径15厘米、边宽3厘米;最大者面径67厘米、边宽11厘米。其中两面铓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20世纪50年代,在云南省蒙自县的壮族和彝族民间,曾发现凹乳式异型铓,即中心的乳脐向内凹陷,敲击方向也随之改变。铓的质量以圆度准确、厚度和弧度均匀、表面光洁、音色明亮者为佳。
  
  演奏方法
  
  演奏时,左手提铓绳,右手执棰敲击铓面中心乳脐最高处。大铓发音浑厚含蓄,犹如远处钟声;中铓发音柔和明亮;小铓发音清脆响亮,宛如铜铃作响。铓棰为一木制短棒,接一较大圆形木块为棰头,外缠布条或胶布而成。

  铓锣

  来历
  
  景颇民间这样传说:景颇族每年都要举行“目瑙纵戈”盛会,届时,数十里景颇山寨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起纵情歌舞。最初跳“目瑙纵戈”只有增疆(用树干制作的大长鼓)伴奏,非常单调。一位景颇老人在傣族寨子里看见了铓,便用水牛换了几面带回景颇山,到跳“目瑙纵戈”时就用铓和增疆一起伴奏,人们精神振奋热烈欢舞,有时还通宵达旦。此后,铓就成了景颇人离不开的乐器了。
  
  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云南金平的勐拉坝子,住着一户穷苦的傣族人家,年轻的女主人名叫南娥,勤劳、聪慧。一天傍晚,突然飞来一只美丽的孔雀,翅膀上悬着一面金色的圆盆,它在贫瘠的土地上轻敲了一下圆盆,随即发出“铓—汞”的音响,只见青草丛生、万物复苏、百鸟欢唱。南娥断定圆盆准是宝贝,第二天她跪请孔雀留下圆盆、创建家园、为民造福。孔雀答应了南娥的要求,对她说:“这圆盆叫铓,来自孔雀国,只要敲它一下,要什么有什么。”孔雀敲响铓、跳起舞,顷刻间,沙漠变绿洲,岸边起竹楼,楼下拴牛马,荒山长出了槟榔。随后,孔雀把铓赠给南娥,便展翅远飞了。从此,勐拉坝变得美丽富饶起来,傣家纷纷迁来在此安居乐业。是孔雀和铓给傣家带来了幸福和欢乐,直到今天,每逢年节喜庆之日,傣家人就情不自禁地把铓敲响,跳起欢乐的孔雀舞。

相关文章 推荐

铓锣
人气:227
民族体鸣乐器
铓锣

大家都在看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

乐器种类专题 62 阅读

其布厄

其布厄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称其伯、其白、其奔等。汉族称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碧江、兰坪、泸水、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保山地区腾冲、...

民族弦鸣乐器 160 阅读

西玎

西玎

西玎,傣族弓拉弦鸣乐器。西双版纳傣语西为拉,玎为琴,意即拉奏的琴。又称傣玎或玎西。德宏傣语称勒玎,勒也为拉奏之意。形似二胡或板胡。因琴筒质料不同而名称也有异,琴筒竹或木制者称玎郭埋,椰壳或葫芦制者称玎郭...

民族弦鸣乐器 123 阅读

马头琴

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

民族弦鸣乐器 330 阅读

略斗

略斗

略斗,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 在苗族民间,传说略斗是为纪念一位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而制作的,它是一种可以通神的乐器,只在节日祭祖...

民族膜鸣乐器 129 阅读

竹筒胡

竹筒胡

竹筒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称冉拜,冉为胡琴统称,拜为竹筒,意即用竹筒制成的胡琴。汉族称竹筒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田阳、田东、那坡、德保和云南省富宁县等地。 形制与...

民族弦鸣乐器 186 阅读

火者

火者

火者,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鼓框用核桃木或梧桐木板条拼合...

民族膜鸣乐器 150 阅读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126 阅读

合欢箫

合欢箫

合欢箫,是壮族一种奇特的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 带农村。 我国常见的各种箫笛乐器,管身上都开有吹孔和按音孔。合欢箫虽然称作箫,但非常独特, 只管端开有吹孔,管身上却没有按音...

民族气鸣乐器 180 阅读

中国古代乐器《五弦》

中国古代乐器《五弦》

五弦古代乐器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 舜 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汉 张衡《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 周 孔 之图书。 唐 韦应物《五弦行》: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新唐书礼乐志十...

乐器种类专题 88 阅读

书鼓

书鼓

书鼓,是布依族、汉族棰击膜鸣乐器。布依族称手鼓。流行于贵州省及全国各地。 鼓框木制,呈扁圆形(图),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面四周边缘用鼓钉固定。规格大小不一,大者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2厘米...

民族膜鸣乐器 218 阅读

卡龙

卡龙

卡龙,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 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麦盖提、喀什、和田、...

民族弦鸣乐器 555 阅读

赠疆

赠疆

赠疆,又称大长鼓。是景颇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 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 鼓框原用一整段硕大原木掏空而成,现在也有用两个大汽油桶焊接而成的,呈圆筒状。两端蒙以牛皮...

民族膜鸣乐器 200 阅读

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东布拉又写作冬不拉或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哈...

民族弦鸣乐器 135 阅读

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1981年4月,雁柱转调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项目,张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完成了...

民族弦鸣乐器 24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