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钟 - 基本介绍
排钟(TUBULARBELLS)本泛指体鸣乐器与膜鸣乐器组合的乐器,亦称为CHIME,在此所指的是管弦乐团所使用。管钟是将不同长度的金属管下吊在一个架子上,音域有一又二分之一个八度和两个八度,以半音阶排列,演奏时用琴槌敲击钟管顶端来发出声音。
从18世纪以来,它经常被用来模拟教堂的钟声,表现胜利凯旋,渲染神秘、幽远、幻想性的音乐气氛。排钟的使用要特别有节制,除非用不可时才用之,音域一般不要超过一个八度。排钟可用高音或低音谱表记谱,在仅使用一、两个排钟时,也可用一线记谱。排钟在早期名副其实地像一排排小钟一样,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改用长短和厚薄各不相同的钢片制成今天的样式,排钟的音色柔和清澈,常用以重复高音乐器的声部。排钟在乐队中很少使用排钟的全部音管,往往只根据需要选其中若干音管击奏。排众的语音很长,不宜演奏复杂
排钟
的音型,通常只演奏旋律的几个主要音或和弦根音。排钟的声音宏大,演奏起来是人感到一种节日气氛,一般在乐曲高潮之处使用。排钟也可做效果乐器使用,如模仿钟声,音色明亮、清脆、悦耳。
排钟是击奏体鸣乐器。一种在欧洲管弦乐队中使用的、根据一定音阶定音的打击乐器。由一组固定在框架上的、长度不同的扁平钢条组成。钢条按钢琴键的顺序以半音排列,演奏者用一对琴槌敲击钢条中部,产生柔和、清晰的声音。槌头为橡皮、玻璃、金属或木质。大多数钟琴有两个半八度,从中央C上方的第二个G到高音C上面两个八度的C(记谱为g梒3),为了避免加过多的线,排钟的记谱比实际音响低两个八度。有时也使用带有钢琴机械装置的钟琴,这种钟琴是由装在键盘上的锤子敲击钢条。排钟很少用于独奏,大多数情况是与管弦乐队中的其他乐器一起使用,提供明快、透明的效果。
排钟 - 演奏方法
钢条按钢琴键的顺序以半音排列,演奏者用一对琴槌敲击钢条中部,产生柔和、清晰的声音。槌头为橡皮、玻璃、金属或木质。大多数钟琴有两个半八度,从中央C上方的第二个G到高音C上面两个八度的C(记谱为g梒3 ),为了避免加过多的线 ,钟 琴 的记 谱比实际音响低两个八度。有时也使用带有钢琴机械装置的钟琴,这种钟琴是由装在键盘上的锤子敲击钢条。钟琴很少用于独奏,大多数情况是与管弦乐队中的其他乐器一起使用 ,提供明快 、透明的效果。
排钟很少用于独奏,大多数情况是与管弦乐队中的其他乐器一起使用,提供明快、透明的效果。最有名的钟琴独奏段落是W.A.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帕帕盖诺的魔铃音响。P.I.柴科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中也使用过排钟。另一种排钟称为利拉式钟琴,它是把钢条固定在外形似里拉琴的框架中,框架下有一手柄,便于携带。这种排钟用一个槌子敲击,常在行进的军乐队中使用。
鐘或鈴這種金屬敲擊樂器在管弦樂中的使用,最早是出現在巴哈(也可能是同一時期的作曲家)於1723年所寫的一齣獨唱清唱劇「SCHLAGE DOCH,GEWIISCHTE STUNDE」中。自18世紀晚期起,鐘聲偶爾會在歌劇樂譜中出現,但總是與特殊的戲劇效相關聯,例如在麥亞自爾的歌劇《新教徒》裡,就擔任宣示大屠殺場景的功能。
到19世紀末期,管弦樂的鐘才首次在音樂庭內演奏。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譜寫的著名《1812序曲》中,在宣示俄國擊敗拿破崙,象徵凱旋的最後幾小節中,鐘聲發揮巨大的效果。
管鐘琴是一組長度不同的圓筒狀金屬管,掛在一個框架上,用槌敲擊。一般認為管鐘琴是屬於歐洲的發明,但其實它是發源於東南亞的古代樂器。在很早以前,東南亞人就將可以產生共鳴的竹節調音,並按音高順序排列。切割竹節時,要使節子留在竹筒的上方,竹管才能關閉。竹節的下端作成如伸出的長舌形狀。這些管按大小梯形般拴在一起,最小的(音高最高)在頂端,演奏時用軟槌敲打。
19世紀,歐洲發展出將金屬管定形並調音,而產生類似大型鐘管的聲音,這可能與早先在亞洲發展出來的樂器全然不同。19世紀中葉,鋼管已經被用來作鐘響使用,但直到19世紀末,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管鐘琴才首度出現。
1885年,英國科芬特里的樂器製造家約翰.哈林頓,特出他的青銅管鐘,這可能是最早的管鐘琴設計。次年,在里茲音樂節中,亞瑟.蘇利文的清唱劇《金色傳奇》中,新型管鐘首次亮相。1890年,巴黎歌劇院誇稱,一整套的管鐘都可以用鍵盤來操作。
直到20世紀初,管鐘琴才正式成為現代交響管弦樂團的一名固定成員。
管鐘琴的發聲原理
管鐘琴以獸皮棒或塑膠棍在接近管子的頂端敲打出聲。每支管子的頂端或有蓋子,或由內置的金屬盤來關閉;管子用纜繩懸起,使樂器能振動自如。這些管鐘用黃銅或管製成,大約是4公分(1吋半)的寬度。為防止聲音相混雜,這些管鐘用一塊由手或腳操作的氈布來制止它們的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