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乐器种类专题>

古代弹弦乐器:忽雷简介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8-12-20  

  忽雷:我国古代弹弦乐器。忽雷在古代又称“胡琴”、“二弦”,马上弹奏,《文献通考》把它列入琵琶类,叫作“忽雷琵琶”。最初流传在西南地区,称为“龙首琵琶”,在唐代极为盛行,后世鲜有记载。

  早在公元4世纪时,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壁画中,已有了琴身呈棒状、梨形的琵琶。汉魏以来,西域乐人通过“丝绸之路”奔集中原献艺定居,带来了经由龟兹而传入的西域曲项琵琶。

  公元8世纪时,在我国的南诏(古代云南大理一带),曾流传着和忽雷相像的乐器——龙首琵琶。这种棒状梨形的龙首琵琶,于贞元年间经四川成都传入长安。《旧唐书·南蛮传》载有:“唐贞元间(公元785年—804年)南诏乐器有龙首琵琶一,如龟兹制,而项长二尺六寸余,腹广六寸,二龙相向为首,有轸柱各三,弦随其数。”

古代弹弦乐器:忽雷简介

  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和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所载,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李适登基皇位,当朝宰相(一说为镇海节度使)韩滉出使四川,于骆谷偶得一坚实、贵重之奇木,请名匠制成二琴,名为大、小忽雷,奉献皇帝李适。《南部新书》记此史实较详:“韩晋公(即韩滉)在朝,奉使入蜀。至骆谷(在今陕西省咸阳地区周至县西南)山椒,巨树耸茂可爱,乌鸟之声皆异。下马,以探弓射其颠,枝柯坠于下,响震山谷,有金石之韵。使还,戒县尹募樵夫伐之,取其干,载以归。召良匠斫之,亦不知其名。坚致如紫石,复金色线交结其间。匠曰:‘为胡琴槽,他木不可并。’遂为二琴,名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因便殿德皇言乐,(滉)遂献大忽雷入禁中所有,小忽雷在亲仁坊里。” 我国唐代制造的大忽雷和小忽雷杰作,现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大忽雷传为唐以后所仿制,小忽雷则为唐代珍品。

  到唐文宗李昂(827——840)时,小忽雷仍藏内府之中。公元841年,武宗李炎即位后,追怨文宗嫉恨士良,凡乐工、内待受宠者,都要受到诛贬之罪,弄得乐府空荡,小忽雷也不知流落何方。

  直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时,著名诗人孔尚任(1648——1718)才在北京得到小忽雷,并在小忽雷的一对牙轸上,刻着他的题诗。据清代文人桂馥(字未谷)的《晚学集》记述,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孔尚任去世后,其子携琴入都,遗于道左,为王斗南得之。王氏在干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之前,又将小忽雷赠与孔泗源。后又由嘉兴的伊汤安处转至桂林的亲缘继昌所藏。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继昌将小忽雷赠与山东诸城名士刘燕庭,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刘氏嫁女,小忽雷又作为嫁妆,归华阳的卓海帆所有。宣统二年(1910年),安徽贵池学者刘世珩(1863年—1926年),由北京的卓家购得此琴后,将其斋名为“小忽雷阁”,邀请近代文学家林纾(1852年—1924年)作《枕雷图记》,他自己也作有《小忽雷传奇跋》。刘世珩去世后,族人刘子鹤自称与其有债务,将小忽雷拐骗到手,转售英商。后又为浙江湖州南浔名收藏家刘晦之所有。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文物部门才从刘氏老人处,收购到这件流传民间千余年的古代乐器小忽雷,调拨给故宫博物院收藏。这件稀世珍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大忽雷和小忽雷是我国古代精巧绝伦的两张琵琶。它们的出现和演变,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的美谈。相传公元781年,曾任唐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大书画家韩滉,在四川骆谷地方发现了一株奇树,便命知县派工匠砍伐下来。该树木质坚硬,敲上去发出金石之声,看树纹有金色交织其间。于是,他请技艺高超的琴工制出两张琴,名日大忽雷、小忽雷。这样宝贵的琴,韩滉未敢私留,献给了唐德宗。

  公元835年,宫廷发生了“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专权,纵禁兵血洗宫廷。从此,大、小忽雷即流落到民间。此时,宫中有个姓郑的女音乐家,因她是宫女中的艺官,人呼郑中丞。她文化教养好,通经史,能诗善画,会奏多种乐器,尤精于琵琶。她曾经弹过小忽雷,后来因小忽雷的匙头坏了,被送到崇仁坊赵家去修理。一天,唐文宗听郑中丞弹琴,嫌曲调悲凉,龙颜不悦,命太监将她勒死。扔到河里。当时有个叫梁厚本的宫中官吏正在河边钓鱼,忽见河上漂着一件东西,大约有六尺多长,两人合抱那么粗,用锦缎帛绸缠着。梁厚本忙命人捞上岸来,里面原来是一口棺材。打开一看,内有一具女尸,面貌如生。解去脖子上的绸帛,口里似乎还有气,灌以米粥,竟苏醒过来。她就是郑中丞,后来成了梁厚本的小妾。梁厚本听郑中丞讲小忽雷在崇仁坊赵家,花了很多钱,终将小忽雷赎回。郑中丞见到自己弹过的乐器,恍如隔世,万分高兴。但她白天不敢弹奏,只有在晚上才能轻轻弹奏拨。有时把小忽雷抱在怀里,自言自语地说:“琴啊!琴啊!人们说‘偷生儿子畏人’,我和你是同样的命运啊!” 有一天,天气晴和,梁厚本和妻子在花下饮酒,郑中丞在旁弹起小忽雷,梁厚本高兴极了。想不到这时宫中黄门侍郎放鹞子从墙外经过,听到了琵琶声,他暗暗说道:“这曲子我在宫中听过,这不是郑中丞弹小忽雷吗?郑中丞已死,被抛到御河里了,难道说这是她的鬼魂在泣诉吗?黄门侍郎把这怪事告诉了皇帝。文宗得知郑中丞还活着,又是惊喜又是后悔,后悔对郑中丞的赐死太过分了。当听说她现在已经给梁厚本作妾时,不但没有责怪,反而给了他们夫妻很多赏赐。”

  到了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于1698年在北京得到了小忽雷,十分欣喜,便和友人顾彩(顾天石)把郑中丞与小忽雷的故事编成戏剧《小忽雷》,并在琵琶上题诗寄思古之幽情。后来,小忽雷辗转流传,到了本世纪初,一位名叫刘世珩的人刊印《小忽雷》传奇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收藏小忽雷的收藏家就把这珍贵的琴送给了他。为此,他特地建了“小忽雷阁”,邀请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林琴南等至阁中,听高级乐师弹奏。事有凑巧,就在“小忽雷阁”听琵琶的乐师中,有个人叫张瑞山,他说三十年前曾买到一把二弦琵琶,样子很古老。取来一看,正是大忽雷。于是,张瑞山割爱,把大忽雷也送给了刘世珩。刘世珩把“小忽雷阁”改名为“双忽雷阁”,又收集了所有关于大、小忽雷的记载、诗歌,编辑成《双忽雷本事》一书,1911年在天津出版。

  “忽雷”之名,一般都解释为弹起来“忽忽有雷声”,所以得此名,但另一种解释认为是“鳄鱼”,水浒中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即是旱地上的鳄鱼,“忽律”“忽雷”音近,当是音译中的转变。

  关于它的形制《辞海》载:“颈长身细,无品;张二弦,形似琵琶。有大忽雷、小忽雷两种。”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小忽雷琴身全长47.8厘米,腹宽13厘米,由整块硬木制作而成,下部雕凿出椭圆形的腹腔,上面蒙以蟒皮,往上为细长的琴颈,琴头的顶端,雕刻着极为精致的龙头,在龙嘴里还含着一粒活动的小圆珠,琴头的左侧,并列着一对用象牙制作的琴轸。在龙头之下,正面刻有篆书银嵌“小忽雷”三字,背面刻有“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 楷书十一字。大忽雷,琴长91厘米,腹宽20.8厘米,形制与小忽雷略同,都是龙首两弦,项中无品,弦吞入龙口,一珠中分为二,以蟒皮蒙腹,檀木为槽。在龙首之下,刻有篆书“大忽雷”三字。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作小忽雷、忽雷和大忽雷各一件,其形和唐制忽雷有很大不同,两弦小忽雷和三弦忽雷,琴箱呈扁圆形,作为中音弹拨乐器使用的六弦大忽雷,琴箱则为椭圆形,它们的琴杆修长,琴头不加饰,共鸣箱蒙以蟒皮,外形与三弦十分相像。

  小忽雷不但是一件极为精致的工艺品,也是现存古代乐器中的珍品,对研究唐代音乐有着重要价值。它和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的唐代琵琶一样,同为音乐史上的奇珍异宝。

  1994年,上海市崇明县文化馆王霖先生,在《乐器》上发表《唐宫秘器大小忽雷觅踪》长篇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韩滉所制的小忽雷千余年的流向和有关陈文,证实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小忽雷确为韩滉所制,并澄清了昔日的一些不实传闻。王霖先生认为:唐制小忽雷整体比例恰当,重心稳定,无相无品,按弦灵活方便,演奏得心应手,可运用多种演奏技巧。由于共鸣箱正面蒙皮,背为檀木,音色清越而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他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研究小组,探测其结构和音响奥秘,仿制出系列乐器,使声部俱全,试以指弹或拨弹,试以独奏或多种演奏形式。并望作曲家谱写“忽雷曲”。拜读王霖先生这篇觅踪五载、心血结晶的大作之后,笔者非常钦佩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全力支持他的建议。正像他在文章结尾时写道:“忽雷这件千年前的唐宫古乐器,必将以绚丽姿态在新时代乐苑中争艳斗妍,溢彩流香。”

相关文章 推荐

古代弹弦乐器:忽雷简介
人气:193
乐器种类专题
古代弹弦乐器:忽雷简介
大忽雷
人气:179
民族弦鸣乐器
大忽雷
小忽雷
人气:168
民族弦鸣乐器
小忽雷

大家都在看

西玎

西玎

西玎,傣族弓拉弦鸣乐器。西双版纳傣语西为拉,玎为琴,意即拉奏的琴。又称傣玎或玎西。德宏傣语称勒玎,勒也为拉奏之意。形似二胡或板胡。因琴筒质料不同而名称也有异,琴筒竹或木制者称玎郭埋,椰壳或葫芦制者称玎郭...

民族弦鸣乐器 123 阅读

赠疆

赠疆

赠疆,又称大长鼓。是景颇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 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 鼓框原用一整段硕大原木掏空而成,现在也有用两个大汽油桶焊接而成的,呈圆筒状。两端蒙以牛皮...

民族膜鸣乐器 200 阅读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

乐器种类专题 62 阅读

合欢箫

合欢箫

合欢箫,是壮族一种奇特的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 带农村。 我国常见的各种箫笛乐器,管身上都开有吹孔和按音孔。合欢箫虽然称作箫,但非常独特, 只管端开有吹孔,管身上却没有按音...

民族气鸣乐器 180 阅读

火者

火者

火者,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鼓框用核桃木或梧桐木板条拼合...

民族膜鸣乐器 150 阅读

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

转调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1981年4月,雁柱转调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项目,张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完成了...

民族弦鸣乐器 240 阅读

卡龙

卡龙

卡龙,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 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麦盖提、喀什、和田、...

民族弦鸣乐器 555 阅读

书鼓

书鼓

书鼓,是布依族、汉族棰击膜鸣乐器。布依族称手鼓。流行于贵州省及全国各地。 鼓框木制,呈扁圆形(图),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面四周边缘用鼓钉固定。规格大小不一,大者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2厘米...

民族膜鸣乐器 218 阅读

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东布拉又写作冬不拉或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哈...

民族弦鸣乐器 135 阅读

竹筒胡

竹筒胡

竹筒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称冉拜,冉为胡琴统称,拜为竹筒,意即用竹筒制成的胡琴。汉族称竹筒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田阳、田东、那坡、德保和云南省富宁县等地。 形制与...

民族弦鸣乐器 186 阅读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外国打击乐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简介...

乐器种类专题 126 阅读

略斗

略斗

略斗,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 在苗族民间,传说略斗是为纪念一位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而制作的,它是一种可以通神的乐器,只在节日祭祖...

民族膜鸣乐器 129 阅读

中国古代乐器《五弦》

中国古代乐器《五弦》

五弦古代乐器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 舜 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汉 张衡《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 周 孔 之图书。 唐 韦应物《五弦行》: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新唐书礼乐志十...

乐器种类专题 88 阅读

马头琴

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

民族弦鸣乐器 330 阅读

其布厄

其布厄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称其伯、其白、其奔等。汉族称傈僳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碧江、兰坪、泸水、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保山地区腾冲、...

民族弦鸣乐器 16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