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杵,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台湾省各地。乐杵是由原来的一种舂米劳动工具木杵发展演变而成的。 乐杵早在1700多年前,木杵就与木鼓一起被高山族先民用于集会号召。高山族人民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地上挖一洞穴,穴底...
民族体鸣乐器 16389 阅读
布哉,又称布、布简、钹起,是藏族、门巴族互击体鸣乐器。汉族称大铜钹。流行于西藏、 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布哉常与嘉令、神鼓、筒钦等乐器一起演奏。 形状 响铜制,钵形,钹面较大而平,钹面直径32厘米~46厘米、碗...
民族体鸣乐器 16023 阅读
竹杠,是京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 由枕杠和击杠组成。枕杠两根,多用楠竹制作,杠长约300厘米、杠径9厘米~10厘米。击杠八根,也用硬竹制作,杠长约340厘米、杠径4厘米...
民族体鸣乐器 14016 阅读
基诺竹筒,基诺族敲击体鸣乐器,又称七轲。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 基诺洛克。 在祖国西南边陲景洪县的基诺山,山青林密,气候温和,竹楼点缀山寨,这里是基诺族聚居 的地方。传说基诺人的祖先,是三国时...
民族体鸣乐器 10058 阅读
棒棒是一种民族乐器,也是一种民间俗称,还是一部电视剧的主角。 棒棒,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关于棒棒的来历,一说它来自生活,以短木棒相击为...
民族体鸣乐器 3039 阅读
二钹 地点 是土家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 靖和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形制 响铜制,钵形,钹面比土家族头钹更宽而厚,钹面直径30厘米、碗径15厘米、碗高5厘米,...
民族体鸣乐器 2027 阅读
竹簧,又称响篾、吹篾、弹篾、口琴、口弦。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是我国彝、拉祜、纳西、傈僳、傣、哈尼、景颇、佤、布朗、怒、独龙、基诺、普米、苗、藏、珞巴、羌、哈萨克、回、高山、黎和汉等民族综合奏体鸣乐器。可...
民族体鸣乐器 2012 阅读
热巴铃,藏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热巴司,汉族称热巴铃、扁铃。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 铃体铜体,呈盘状,形似小镲。铃高3厘米,铃口直径13.5厘米,铃壁较小镲略厚,圆盘中心隆起部位称铃顶,钻有...
民族体鸣乐器 2010 阅读
它石,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互击体鸣乐器。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又据其声称恰克恰克。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采用天然石块而成(图),石块为扁长形或长圆形,中段稍细,一般长12厘米~14厘米、宽4厘米~6厘米、厚1厘米...
民族体鸣乐器 1050 阅读
镲,蒙古、藏、侗、傣、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 同时又称之为钹,属中国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钹(镲)和小钹(镲),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 (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
民族体鸣乐器 623 阅读
碰铃,古代称星、铃钹。满、蒙古、藏、纳西、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丁夏。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民间又有碰钟、双星、撞铃、双磬、声声、水水等名称,陕西则称甩子,也有简称为铃的。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南...
民族体鸣乐器 519 阅读
竹筒,是由生活器具演变而来的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阿嘎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 竹筒,是哈尼族落击体鸣乐器。由生活器具演变而来。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阿嘎族自治州和红...
民族体鸣乐器 498 阅读
串铃原为骡马驴狗等家畜颈上所系饰物与响器。是在一条布带或皮带上缀挂二十余个金属小铃而成。小铃用铜、铁冷压或铸制为两个半球形,后合成球状体。规格大小不一,直径2厘米~6厘米。铃外一侧设有环形耳用以系挂,另一侧...
民族体鸣乐器 442 阅读
木鱼,打击乐器。原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乐器。明王折《三才图会》:木鱼,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今释氏之赞梵吹皆用之。清代以来流行于民间。 木鱼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
民族体鸣乐器 372 阅读
铙又称为钲和执钟。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铙,是蒙古、藏、纳西、壮、土家、黎、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两广、海南、闽...
民族体鸣乐器 358 阅读
击奏体鸣乐器。用于管弦乐队和管乐队的打击乐器。 铝板琴为法国米斯泰尔发明。最初的发音体用一系列音叉,亦称钢叉琴。1886年正式命名为钢片琴(又名铝板琴),实际现在的铝板琴音条和共鸣管均以铝制作。铝板琴外形如小形...
民族体鸣乐器 314 阅读
骨板子,回族、汉族互击体鸣乐器。回族称羊香板、羊扇板。流行于宁夏、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 用牛、羊髋骨制作,呈扇形。牛髋骨一般高34厘米左右,上宽19厘米、下宽6厘米,羊髋骨的尺寸略...
民族体鸣乐器 297 阅读
金刚铃,是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打击乐器。 通体用铜铸成,大小规格不一,常见者高20厘米左右。铃身外形似钟,下口圆,顶部及铃身用繁复花纹装饰。铃身内悬有铜制铃舌。铃柄铜制或银制,装饰繁缛,多铸有佛像。 金刚铃...
民族体鸣乐器 273 阅读
瑶铃,瑶族摇击体鸣乐器。瑶族称铃。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那坡县等地。 铃体用铜铸制而成。外形似钟,形制因流行地区不同而有异。金秀县的瑶铃,铃体矮小,铃高5厘米,铃口端面呈橄榄形,长径4.5厘米、短...
民族体鸣乐器 269 阅读
铜铃,古代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铃的形状也象钟,但比钟小得多。现在最典型的有N铃,高4.8厘米、宽4.3厘米。据说系安阳出土,大约是商代的。还有成周铃,高10厘米、宽6.6厘米,是西周时代的。它们的形状都是平口,...
民族体鸣乐器 258 阅读
乐器 云南少数民族打击乐器。铜制。体圆面平,形与一般锣同,但中有乳头凸起,用木槌敲击,圆润低沉,音色别致。主要流行于傣族、崩龙族及景颇族中,常由四面或五面编为一组,大小不一,挂在架上敲击演奏。 出处 云南傣...
民族体鸣乐器 250 阅读
韵板,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 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青铜铸造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板状体,形似扁平的鱼头或压...
民族体鸣乐器 249 阅读
乳钹,壮、苗、瑶、仫佬、京、彝、水、仡佬、羌、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桂、黔、 滇、川等省区。 形状 响铜制成。钵形,造型独特,是钹体呈乳房状的大铜钹(图)。钹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中心突起的乳状碗既圆又大又...
民族体鸣乐器 249 阅读
小钹,又名小镲。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流行于全国各地。 响铜制,钵形,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
民族体鸣乐器 245 阅读
阿嘎,藏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各地。 这是一种夯形乐器,在一块扁圆形的石块中,插入一根长木棒而成(图)。石径12厘米~18 厘米,石厚2厘米~4厘米,木棒长130厘米~150厘米,木棒直径需与石孔相配合。 阿嘎是建筑...
民族体鸣乐器 243 阅读
司涅,藏族、门巴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还称其为司尼。流行于西藏、四川、甘肃 、云南等省区。 响铜制,钵形,铙面大而薄,边缘翘起,中心的帽突小而平。铙面直径33厘米~37厘米,帽径6厘米~7厘米,帽高4厘米~4.5厘米,铙...
民族体鸣乐器 241 阅读
萨巴依,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打击乐器。汉族称铁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常用于歌舞伴奏。它既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又是男舞者的道具。在民间,萨巴依多数为演唱《麦昔列普》伴奏,增添热烈气氛。 1616-1911出自清代...
民族体鸣乐器 240 阅读
演奏时,左手竖持铜铃中间木柄,上下晃动,坐奏时还可碰击肩、膝,发音哗哗作响,音色清脆响亮。旧时,用于土家族巫师(又称梯玛、土老司)主持的祭祀和迎神送鬼等仪式活动中,左手持八宝铜铃,右手执牛角,时而摇铃,间或...
民族体鸣乐器 238 阅读
板凳,苗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仁、兴义、贞丰、雷山、黄平等地。? 历史久远,据传早在苗族先民迁徙贵州之时,由于穿行深山老林之间,为鼓舞士气、驱除野兽,人们就以击板凳为号,声震山林。此后,板凳既是苗族...
民族体鸣乐器 238 阅读
历史极为久远。竹筒琴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打击弦鸣乐器,它与我国古代流传的竹铜鼓、东南亚各国古代流传的竹管形琴十分相像。但因流传于僻壤山乡,史籍无载,直到明代才有记录。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器用三卷》载有:竹铜鼓...
民族体鸣乐器 237 阅读
瑶族竹筒,又称竹筒琴。是瑶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上林县等地。 用一段竹筒制成,筒长120厘米~140厘米、筒径9厘米~10厘米,上端敞口,中间打通竹节,下端底部留节。以选用筒身顺直、筒壁较薄的毛竹...
民族体鸣乐器 225 阅读
竹绑,是京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 竹绑有竹棍和竹板两种。竹棍式竹梆(图),用硬竹杆制成,杆长30厘米~34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一端留节,另一端敞口。竹板式竹梆...
民族体鸣乐器 219 阅读
连厢棍,又称花棍、金钱棍、霸王鞭。是满、蒙古、彝、白、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我国北方、云南和中南一带盛行。 用一根细木棍或细竹杆制作,棍长80厘米~100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在距...
民族体鸣乐器 207 阅读
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在黎族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打叮咚,并把它看作自己心爱的乐器,还编了许多叮咚民 歌,每逢过年过节或集会庆祝,就一边演奏、一边歌唱。有一首叮咚歌这样唱道:...
民族体鸣乐器 199 阅读
木棍琴,是高山族敲击体鸣乐器。阿美部族称阔康。流行于台湾省中部地区。聚居在台湾省中部平原地区的高山族阿美部族人民,以农耕为业,每当庄稼成熟时节,就会有多种鸟雀前来捉食粟稻。聪颖的阿美部族人民就将枯木棍或...
民族体鸣乐器 197 阅读
蹈到,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据形制译称竹音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勐满等克木人聚居地区。 用竹管制作,选取长80厘米~100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的两节竹管,打通竹节,使其上下通透。将竹管上部劈...
民族体鸣乐器 196 阅读
腰铃,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西萨。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
民族体鸣乐器 193 阅读
盘铃,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 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
民族体鸣乐器 191 阅读
师刀,又称铃刀、响刀。是满、壮、苗、瑶、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满语称哈马刀,东北称萨满刀。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 钢或铁制,式样较多(图),一般是在普通刀剪柄上装进...
民族体鸣乐器 187 阅读
铛铛,又称铛子。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铛铛属打击乐器。 乐器历史: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敲击铛铛的伎乐木刻飞天。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刻《佛母大...
民族体鸣乐器 185 阅读
大铙,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形体巨大。湖南曾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大铙,通高103.5厘米,重两百多公斤。到梯形,铙身为大兽面纹,体下置一柄。 铙是使用时口朝天,柄置干座上,敲击其侧,声音雄浑空阔,悠扬久远。它不仅用于祭...
民族体鸣乐器 184 阅读
铁簧,又称口衔琴、口弹琴。是满、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蒙古、回、撒拉、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塔吉克、彝、傣、景颇、基诺、傈僳、纳西、怒、哈尼、苗、瑶、高山、黎、汉等族和克木人综合奏体鸣...
民族体鸣乐器 178 阅读
头钹,是土家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和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形状 响铜制成,钵形,钹面较宽而厚(图),面径20厘米~25厘米、碗径10厘米~12.5 厘米,碗高3厘米...
民族体鸣乐器 177 阅读
碰盅,又称碰铃,是晋剧击节乐器,铜制,一副两个,用绳子穿连,相互击打发音,主要用于过场丝弦曲牌的演奏,碰盅总是按眼来击打,每眼两下。 碰盅,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铜铸造,形如小钹,直径7.6、...
民族体鸣乐器 177 阅读
萨满铃,满族摇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各地。 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
民族体鸣乐器 17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