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為學好音樂之本
當然,影響音色的原因很多,除了樂器本身的結構、造型之因素外,使用者本身的因素更重要,除了嘴型是最直接可以觀察出來的之外,口腔內部肌肉(特別是上顎後方) 、喉部、胸腔、腹腔甚至全身的放鬆,都是很重要的,如何引導腹部的能量,在不用力的狀態將氣吹出來,甚至將這種能量導引由腳底發出,這些難以言傳,只能體會的「氣功態」的應用,對音色的影響,比之吹口管的設計更有過之。
現代的長笛製作家與長笛演奏家在追求大音量與大量觀眾群的經濟前提下,已經充分的克服前述所需的技術,諸如:改變吹口的形狀,追求更大量的音量,追求更大的音量,冶金技術的進步,金屬管材的密度硬度,金屬分子結晶與排列更符合需要,及樂器製造的技術,如焊接、拔孔、墊鍵的技術進步,吹口管的各種弧度的試驗,使樂器更為靈敏…...等等。許多小進步的累積,長音已達到很完善的地步。但在大音量的經濟前提之下,音樂卻也失之燥熱,巴洛克或貝姆以後,路易-洛特的溫潤典雅的音色,成為現代長笛製作家與長笛演奏家重新覺醒,追求下一個目標吧從Guo flutes的黛娜蘭絲吹口管及許多各廠開始製作木頭長笛,可茲證明。
吹口孔的前後板塊的長短高低,都會造成嘴唇與吹口的角度、氣流上的變化對音色、音準都有影響。如果膽子夠大,自己試著調整看看,會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