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拘一格,依曲定技。除了前面举过的《弹乐》的不用
千斤的例子之外,孙文明在二胡的换把、运弓、指法等方面都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可以说,他的每一首二胡曲,在音乐表达和演奏技法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如,他在偶然间,发现控制弓毛摩擦琴弦的力度,可以使二胡发出一种幽远、暗哑的音色,于是进一步摸索、实验,最终发明了“托丝”的奏法。他利用这一新创技法模仿洞箫音色创作的《夜静箫声》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该曲同样不用千斤,且只用二胡的里弦演奏,将洞箫空灵、幽远的音色表现的淋漓尽致,显示出一个民间艺术家独有的艺术智慧。
虽然每曲皆有创新,但孙文明却并不追求炫耀技巧,而是根据乐曲内容的表达“量身定制”所需的演奏技巧。最突出的就是他的定弦——与现代二胡常用的 Re—La 弦不同,孙文明的定弦依曲而变,甚至独创性地采用八度定弦 (《人静安心》、《送听》)和一弦演奏(《夜静箫声》),使每首乐曲都流露出不一样的听觉效果。总之,孙文明的二胡创作是扎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中,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进行创作的,或伤怀、或激越、或恬静、或幽默,都是他有感而发的“依心曲”。
孙文明二胡艺术的当代意义
在谈到孙文明的二胡作品并未得到广泛传播的问题时,有的研究者为,“孙文明的音乐作品虽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首,但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他吸取其他乐种而创新的影子,这样的作品因为缺乏二胡特色,也往往会被一些演奏者所忽视。……忽略乐器本身属性或特色不够也是导致孙文明作品不为人知的一个原因。”⑤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孙文明的二胡艺术有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底蕴。从民歌、京剧再到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孙文明先后汲取了多种民间艺术的养料。可以说,他生活的过程就是艺术上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从其后来在茶馆卖艺时使用的节目单看,他的曲目就包括了民歌、小调、曲艺(说唱、道情、渔鼓)、戏曲音乐(京剧、绍剧、越剧、锡剧、沪剧)、群众歌曲、模拟音乐等,共一百六七十首之多。如此丰厚的积累,使他后来的创作达到信手拈来、皆为我用的境界。他的作品虽大多对其他艺术有直接或间接的借鉴,因为这些借鉴来的元素都与二胡艺术属于同一个文化母体,因而,这种借鉴并不会产生任何排异反应。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他的每首二胡曲都有着完整、成熟的艺术表现力,很好地传达了成为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在当今学院派的二胡发展中,则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小提琴化”的倾向。今天,几乎在所有的二胡演奏会上,我们都能听到各种形式移植、改编的经典小提琴作品,其中尤以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等人的炫技性作品常见。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当前衡量一个演奏者技艺的重要标志。诚然,在二胡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刘天华开创的借鉴小提琴的技法,以丰富二胡表现手段的做法,对二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年轻一代演奏家通过练习小提琴作品以锻炼、拓展自己的演奏技巧十分必要。但当二胡创作、演奏的“小提琴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的时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是否离二胡生长根基越来越远了呢?比如,孙文明的作品中对二胡原有音域的拓展,多集中在中低音区,“他把每首作品的内弦都定在低音区”,而从实际声音效果看,中低音区是暗哑、沧桑富于歌唱性的音色,正是二胡最为动人、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区域。孙文明的创造抓住了这一关键所在。而当前移植自小提琴的二胡曲,大量运用高把位的演奏,已达到原曲的音域要求。小提琴的音乐远比二胡要宽,且高音区的音乐表现并非二胡所擅长,如此勉为其难,实在有扬短避长之嫌。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音乐发展的外国学者,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曾经意味深长的指出,中国音乐的“创新不一定仅仅依靠借鉴外来的风格概念或引进外国的乐器。创新也可以是在历史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过去的音乐”。⑥在处理传统的问题上,孙文明的创作所反映出来的很多现象值得今天的演奏家、作曲家深思。
结 语
2007 年 6 月,“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 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笔财富,让它焕发青春、世代相传?正在成为各界关心的问题。曾经向孙文明学习过的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的几位老先生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有的已经谢世;虽有音响和曲谱资料,但要将其传承与弘扬,仍需作长期的艰辛努力。然而,对于“非遗”的保护,仅仅将这些遗产尽可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并传承给后人是远远不够的。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经过千百年积累和沉淀的精华,如何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萃取出其中有价值的文化基因,使其成为延续本民族传统、推动当代的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才是我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根本所在。
同理,对于孙文明留给我们的这些二胡经典作品,在继承孙文明二胡高超、独特的演奏技艺,将其富于时代特色和个人艺术魅力的作品展示给世人的同时,还应该从其对二胡演奏、创作的大胆探索中汲取灵感,为当代二胡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这才是对孙文明二胡音乐遗产最好的保护。
①[日]增山贤治《阿炳、刘天华、孙文明及其二胡曲》,曹允迪摘译,《中国音乐》1983 年第 1 期。
②周皓 《蓄蕴创新 独树一帜——追忆优秀的民间音乐家孙文明》,《音乐爱好者》1985 年第 2 期。
③李民雄 《从孙文明成才之路得到的启迪》,《人民音乐》1993 年第 3期,第 35 页。
④ 林心铭 《关于孙文明的二胡演奏特点》,《民间音乐家孙文明纪念专集》文字资料,龙音制作有限公司,2000 年版。
⑤宋政《论孙文明的二胡音乐创作》,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第 19 页。
⑥高文厚 《作为创新之路的中国古代音乐》,《人民音乐》2008 年第 2期,第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