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听力 (AURAL TEST)- 共18分。
考验学生对节奏、音高和其他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级别越高,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性、理解性越强,如六级以上就有两声部视唱、各种终止式以及和弦、转调等判断等,理解题的形式从“问答”进入“讨论”(八级),和考官的互动逐级增强。五音不全的考生虽然在音高上很难拿分,但音准不是音乐的全部,良好的节奏感、对乐曲在力度、速度、音色和流派等全面的认知,同样能反映良好的素质。听力项目虽然所占分数最低,却能最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水平。
4. 视奏(SIGHT-READING)- 共21分。
学生在半分钟时间内准备一首陌生的小曲,其长度、节奏和调性的复杂性随级数的增高而递增。考生在弹奏时尽量表现节奏、音高、力度、奏法的正确性。得分的关键在于节奏而非音准,完整而非精确。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符只是骨架上的皮肉,孰重孰轻是显而易见了。千万不能因为弹错了音而折返重来,而是要厚着脸皮勇往直前,直至曲终。另一个窍门是注意力度、速度的变化和情感标记,最好能让考官觉得“水平虽有限,但错得很有感觉”。这样,绝对能及格。
考试总分150,成绩分四等:优Distinction130-150,良Merit120-130,及格Pass100-120,不及格Fail <100。
ABRSM考级制度的要求是严密而规范的,实施起来却十分人性化。比如说,在弹奏乐曲时,只要能保持音乐的完整性,由于手小的原因而把八度弹成单音,或把柱式和弦变成琶音和弦都是允许的;儿童因为身材矮小,无法用脚控制好踏板,可以选择不用踏板。再拿视奏为例,正式弹奏之前有半分钟准备时间,考生可以在琴上试弹开头和结尾处和弦、临时升降号等较难部分。这样,就不会因为匆忙造成紧张而影响了正常的发挥。还有,在听力测试中,考生可以用各种自己喜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反应——不喜欢唱,可以哼,可以吹口哨;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对考官弹奏中的各种音乐要素的感知,语尽词穷时,还可以边哼边讲,手舞足蹈。考官会尽可能地去理解考生所要表达的内容,绝不拘泥于僵化的形式。
考官在一级(12分钟)到八级(30分钟)的每一场考试过程中,为考生的每一首乐曲、每一个其他项目都打分并写下详尽的评语,工作水平和强度都很高。协会有600名以上的考官,他们由各个领域中的音乐专家组成:有钢琴演奏家、室内乐演奏家、皇家音乐学院的讲师或其他音乐院校的系主任等。每一位考官除了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审核,还需要了解与儿童相处的艺术,“和蔼可亲”几乎是考生对考官的基本评价。除此之外,在筛选考官时,他们与人相处的技巧和他们在音乐上的造诣同样重要。一位优秀的考官能够在考场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气氛。在那里,紧张的考生会放松情绪,从而把水平发挥到极致。
规范的考级制度引领规范的钢琴教学。有了这样全面、具体、详尽的要求和指示,老师在教学中必然会从各个方面加强考生的能力,而不至于片面强调技巧、无错音地弹出乐曲而忽略了对学生感知判断能力(听力)和决策实施能力(视奏)的培养和锻炼。另外,所谓音乐的“感觉”是有时代标记的。钢琴的起源和发展、时代的理念和思想的发展、变化导致各时期、各流派的音乐各有显著特色,而同时代的作曲家由于成长背景的不同、个性的差异以及理念的不同,其作品虽属同一流派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演奏每一首作品前,老师都应该作深入的研究,从时代的背景入手,以作曲家个人的生平和成长阶段为依据,结合时代的潮流、个人的特色以及作品在各个时期被社会所接受的状况等等相关资料来决定其演奏风格,最终落实到该作品演奏的方方面面。教学时,也应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他们探讨演奏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比如说,巴洛克作品中的触键,究竟是模仿古钢琴的浅弹断奏,还是充分利用现代钢琴的丰厚音色来突出旋律的抒情性?到底用怎样的方式来区别莫扎特的天真和海顿的调皮?笔者在与学生探讨此类问题时,曾不止一次地被他们直观的、聪慧的、创意的建议所震惊。老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讨论有关作品的问题是一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日后如果学生参加八级以上的文凭考试,其中就有一项为口试(Viva Voce),只会用手指而不会用语言来表述音乐的学生是很难拿到高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