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纹
断纹的產生是由於表漆与灰胎层层相叠,由於漆、灰与木质三者间的膨胀系数不同,经年累月受寒暑温差热胀冷缩以及音响震动的影响,琴上起了不同的断纹。主要分為:
牛毛断:多為牛毛般的细断纹,易见於面板上下两侧。
流水断:较牛毛更长,形成纹路不规则的流水状,易见於面板三至七徽间。
蛇腹断:规则近乎平行的纹路,按宽窄分维细蛇腹、小蛇腹、大蛇腹三种。
冰裂断:如冰裂横竖交织之细纹断。
龟背断:前者细纹放大如龟背称之。
梅花断:断起如梅花,宋人认為极古,非千餘载不能有也。
据古人鑑定琴的年代是依据琴上的断纹来鑑定的。按宋赵希鵠《洞天清录本草刚目;古琴办》中云:「古琴以断纹為証,盖琴不歷五百年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有蛇腹断,其纹横戳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有细纹断,如髮千百条,亦停匀,都在琴之两傍,而近岳处则无之,有面底皆断者,又有梅花段,其纹如梅花头,此為极古,非千餘戴不能有也。」自宋以降,琴器之鑑定莫不依此。
漆灰与断纹的关连
漆与灰的调合,与表漆的厚薄,在断纹的呈现有一定的影响,此种现象以笔者第一张新琴的问世,可作為参考:
八十年代前,笔者有机缘得到民间寺庙所拆卸下来的老杉木梁柱,於是请製作乐器的师傅,依样裁出仲尼琴式的琴体,由笔者进行漆灰工作。
由於所调的漆灰裡的漆太少,表漆也薄,当琴未完成前,就已处处有大蛇腹的裂纹,完成后不到一年,琴体的面、底全部呈现流水、牛毛、及冰纹断。这琴的这些断纹,当然不是古籍记载或现传世所谓因年代久远所產生的断纹,但也决不是有心製造的偽断。
再者,在笔者髹复的老琴裡,有些是明、清年代的琴,琴面呈现美丽的小蛇腹、流水、牛毛断纹,更也有琴具几朵梅花头的断纹,在髹磨过程中发现有上述断纹的明、清琴中,几多是瓦灰且漆少灰多的胎底,或漆质不够坚硬。而诸多琴家肯定的宋琴,却有琴体整张呈标準的蛇腹断;据传明末璐王生前造琴四百餘张,现存的中和琴有通体无断,或仅局部起断。由上可见,古琴可能因不同灰胎的调合,漆质的疏鬆,即使年代不算太长,可以容易起断;或者有薄层灰胎夹层麻布、纸张,亦容易起断纹。但是有的老琴,漆质与灰胎坚硬,即使琴龄较远,也难以起断。
据此观之,古籍所戴前人所述断纹与琴龄之间的关系,今人是否应有所醒思修正呢?毕竟不同的时代,不同琴匠,以及在漆胎、表漆选择及髹斲过程都不尽相同,儘管琴龄相同,断纹却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