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地方提到了琴瑟,如:《关睢》中的“窈窕椒女,琴瑟友之”;《棠棣》中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鹿鸣》中的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鸡鸣》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等。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琴瑟既用来表达爱情,也用在友朋欢聚的场合;当琴瑟演奏正进行的时候,人们无不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凝神谛听。可见,琴瑟的演奏,在当时已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足以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住。正如齐国的晏婴所说:“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为说明当时音乐的丰富变化,晏婴概括了十种对比因素:“清独、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些论述,反映出当时的演奏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的音乐作品现今已不可能听到,但是《诗经》三百多篇,在当时都是用琴瑟伴奏着演唱的。《诗经》分为风、雅、颂,其根据之一就是音乐。《墨子·公孟》中的:“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当时是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汉代《琴操》中有歌诗五首:《鹿鸣》、《伐檀》、《?虞》、《鹊巢》、《白驹》,显然是这一弦歌传统的遗绪。汉代以来流传的《子安之操》、《履霜操》,在内容上都和《诗经·小弁》一致,都是沿用了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时尹吉甫受惑于后妻,赶走了前妻之子尹伯奇的故事。可见它们具有同一渊源。至于现存琴谱中有不少以《诗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则是后人的拟作,历史价值不大,艺术上也没有特点。如孔丘曾赞美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睢》,后人的拟作琴曲多达五十多种版本,但实际上这些拟作,早已离开了当初民间爱情歌曲的传统。
后世流传的《雉朝飞》一曲,也可以看作是源于《诗经》。因为在诗经《小雅·小弁》中曾有过“雉之朝雊,尚求其雌”的句子。关于《雉朝飞》的内容有过两种不同的解题:一个见于扬雄的《琴清英》,说是卫女忠于爱情的故事;另一个见于蔡邕的《琴操》,说是齐国的犊牧子(一作沐犊子或牧犊子)年过七十还孤独一人,在野外打柴时,见到雄鸟双双飞去,于是概叹人不如鸟。后面这个故事流传较广,它揭示出富贵者妻妾满堂,而贫困者直到老死还是孑然一身的不平现实。它原来的歌辞是:“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
关于《雉朝飞》,历代多有人弹奏。据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说:“魏武帝时,宫人有卢女者”“善为新声,能传此曲”。后经历代琴人不断地加工,这首简短的琴歌,到了明初,在《神奇秘谱》中,已经是长达十四段的器乐曲了。明代陈爱桐最擅长此曲,而《松弦馆琴谱》的编录者却嫌它节奏急促,没有收入。其实这首琴曲在艺术上是值得重视的。《诚一堂琴谱》认为:“奇音妙趣《雉朝飞》为最”。《琴苑心传》在后记中也引了陈太希的话说此曲:“逸韵幽致,含情无限,抒写处,绝无惉滞,真可为古今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