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痴情于筝史研究,拜读过一些有关触涉筝史一类文章,得益非浅。遗憾的是白玉微瑕,唯在谬误之处。有的出自古人笔下,有的出自名人之手,以讹传讹,影响甚大,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十三弦筝产生年代,众说纷纭,有的根据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以为“唐以后加十三弦”;有的则根据唐代诗文有十三弦筝的描述,以为十三弦筝始于唐。其实十三弦筝最早记载见之于《隋书·音乐志》列为二十件雅乐器之一。
二、在研究筝的形制时,总要牵涉到筑的形制。因为《说文解字》《风俗通》等书,皆记载“筝鼓弦筑身”、“筝五弦筑身”。因此有人根据1976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筑为依据。该筑系木制,就断定当时的筑是木制。殊不知这件出土的筑是件明器(见《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三期)所谓明器,只是模型而已。死者生前喜爱筑,他人为了寄托哀思,摹仿实物的大概形状制成,以陪葬入土。因此,它的制作材料及尺寸只能参考,决不能以此为依据而定论。
三、《中国音乐》一文(译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发表于《音乐研究》1987年二期,说:“筝历来只用于个人及群众性娱乐,不用于典礼仪式。”又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以后,筝成为宫廷乐队”云云。其实筝在隋前早在秦时筝已进入宫廷。以后秦始皇为了要把礼乐搞得隆重些,嫌本国乐器简陋粗俗,遂下令“退弹筝而取昭虞”(见李斯《谏逐客书》)汉乐府用筝就有了明确记载,释智匠《古今乐录》说:魏晋乐府有平、清、瑟、楚四调,皆有筝参与合乐。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更为详细。
四、浙派筝曲《将军令》一直传说早在二十年代已用双手抓筝。这实在是个误会。《将军令》纯属一首合奏曲。筝在其中参与合乐,在结尾时,由弹筝者用左手在柱左侧提弦,发出无音阶的×××|×——|之节奏,称之为“鼓声”。如“击鼓”两通或三通,则令乐队反复两次或三次,仅此而已。老艺人邱石柱先生(系笔者教师)在传教武林筝演奏姿势时说:“……筝首摆在右腿膝平之间,左手按住筝腰”云云。可见武林筝不用左手弹奏。所以《将军令》一曲用左手柱外提弦发音以指挥乐队,谈不上双手弹奏,更不是一首独立的筝曲。而今的《将军令》用双手弹奏,那是已故王巽之先生的倡举,时在一九五六年以后。
五、为了证实筝在唐代已在杭州流传,于是有人以唐代诗人白居易《听杭崔七妓人筝》或《听夜筝有感》作为依据,自五十年代起,相互传抄,直到1986年在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还在互相不断传播,影响较大。
经笔者考证,第一首诗正确标题是《听崔七妓人筝》,无“杭”字。该诗作自江州路上。元和十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