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晋崔豹《古今注》记载说:“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又说:“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故有人(如《语文学习》55 年三期等)以为《古今注》所记载的赵王,是指战国时的赵王。于是研究筝史的朋友,就用来作为战国时筝也在赵国流传的佐证。这实在是个误会,这个赵王应是汉分封的赵王。《古今注》中指的“家令”系官名,战国时之赵国无此官职。该“家令”官名系秦置,汉因之,为太子官属,主仓谷饮食(见《辞源》)。
汉朝分封的赵王,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有赵隐王如意、赵幽王友、赵共王恢、赵王遂,皆封于公元前198——154年之间,所以说《古今注》所记载的“罗敷陌上之声”时在西汉,当可信实。
七、五弦筑身之筝,一变为形如瑟之筝,改革者究竟是谁?历代史家争论不休。现将争论情况扼要地介绍如下:
这个问题首先是东汉应劭《风俗通》提出来的:“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到了晋朝,傅玄提出了反对意见,在他《筝赋》序中说:“斯乃仁智之器,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云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见《傅鹑觚》);《隋书·音乐志》却肯定地说:“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也说:“筝者,蒙恬所造也”;后又遭到《旧唐书·乐志》的反对,说:“筝本秦声,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近代一些出版物,有的持赞同态度,有的持反对态度。这实在是误解了《风俗通》的原意。现将东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篇》卷六,对筝的注释全文抄录如下:“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五弦筑身”之筝,在蒙恬几百年前的客观存在(见《民族民间音乐》88年二期拙作《五弦筝》一文)该筝非蒙恬所首创,此乃事实。但《风俗通》指的是东汉时流传于并、凉两州(即今山西、甘肃一带)还尚未普及形如瑟之筝,非指“五弦筑身”之筝,故以存疑的口吻提出: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这前后两句一问一答,应联系起来解释,这个“造”应理解为“改造”,不应理解为“创造”。如能执此一说,千古疑云,为之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