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构造及材质等内部因素所决定的,但也不能忽视如下因素:弹奏者的触弦角度、戴不戴义甲、弹奏者的演奏技法、大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对于音色的影响。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忧恐春阴咽管弦。”面对着干旱的天气,农人们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祈求降雨,而朱门富户人家却于家中歌舞,还害怕下起雨来会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由此可见,外界环境比如气温、湿度等变化对乐器音色的影响了。这对今天习筝者保护存放自己的乐器有着很大的启发。对于古筝来讲,我们不能将其放于过潮或者是过于暴晒的地方,而应该放于通风阴凉并且干燥的地方;在弹走完乐曲存放古筝时,不能用湿布擦拭琴弦以及乐器的器体,而应该用长毛刷清扫面板等处的灰尘等等。
现代筝多用钢弦或尼龙缠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良好的物理性能,柔韧耐压(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以及张力),还在于它的声学性能。总体而言,钢弦、尼龙缠弦音色清脆明亮,但是位于不同音区的筝弦,由于粗细不等,故又有着各自的音色特点。一般来讲(以现代通用的21弦s型古筝为例),其高音区尖锐明快,听起来有些虚薄;中音区的弦沉实饱满,委婉悦耳;而低音区的弦则低沉浑厚,柔和厚重。
注释:
①全词如下: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②有效弦长指的是筝马与古筝前岳山之间的弦长(距离),古筝的乐音由这一部分(段)弦发出。
③这里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即第二弦有效弦长与第一弦有效弦长之差为1cm,而并非指的是两个筝马间距为1cm,关键在于“直线”二字。
④南北朝陈后主(叔宝)《听筝》诗中也提到了当时的义甲,曰:“调弦系爪雁相连,秦声本自杨家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之风气盛行,士人相互效仿,赋诗题词来赞颂筝乐,为筝的流传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如《梁书·羊侃传》中载有有关梁代文人羊侃的文字:“侃性豪侈,善音筝,自造采莲、捧歌两曲,甚有新致,姬妾侍立,穷极奢靡。”
⑤《旧唐书·音乐志》有如下记载:“筑,如筝,细颈,以竹击之,如击琴。‘清乐’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清乐乃隋唐多部乐中的“清商伎”,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的“相和歌”,魏晋的“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清乐于隋炀帝时始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也有关于“骨爪代指”的记载:“筝形如瑟,长六尺以应六律,弦有十二,象十二时,柱高三十,象三才或曰十三弦,弹之者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其音筝。”
⑥唐朝敦煌民间有一位女诗人宋家娘子,她留下了一首《》的诗,诗中写道:“”南唐后主李商隐《无题二首》诗中曰:“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⑦在《将军令》一曲中,除了乐曲本身的快速演奏外,还有一些小节需要肉音演奏才能突显乐曲的特色,比如主题乐段时的“鼓点”型音,这是戴甲所不能突显的;在《月儿高》、《建昌月》等曲中,唯有通过左手肉音演奏才能突现出月下的缥缈意境。
作者简介:韩建勇,1982年生于山东阳信,古筝启蒙于山东古琴学会会长、诸城派古琴传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培芬女士;山东艺术学院期间,经常拜访山东筝派著名古筝演奏家、代表人之一的韩庭贵先生,并受先生教诲;浙江大学读研期间,专攻广播电视艺术研究之外,业余研究古筝艺术至今,发表文论多篇。现今运作清平乐琴筝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