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在十九世纪初叶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 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弗兰兹·舒伯特在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中等市民家庭,他的祖父是农村工匠,父亲是学校教师。童年时代,舒伯特已经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也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艺术。十一岁(1808年)起,他进免费的神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他参加学生乐队——拉第二小提琴、当乐队首席,有时候还担任指挥,熟悉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著名作品,大大地扩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与此同时,他从十三岁便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他模仿海顿、莫扎特和早期的贝多芬,同时自己的风格也很清晰的显现,写出了包括《第一交响曲》在内的许多作品。1813年,十六岁的舒伯特离开神学校后,为了避免入伍服役,便服从父亲的旨意和安排,在他父亲工作的学校里任助理教师。在1814-1817这几年间,舒伯特虽然劳累于教课工作,但他的创作活动依然焕发着无尽活力,他的《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以及一些闻名的歌曲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流浪者》、《鳟鱼》和《死神与少女》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舒伯特生活在表面上歌舞升平的维也纳,他对当时奥地利反动政府竭力支持的那种肤浅而平庸的娱乐艺术持反对态度,但是,他的音乐也离不开维也纳音乐生活中所特有的那些形式。在梅特涅专制统治的条件下,文化艺术界人士进行活动的小饭馆,是传播进步思想的唯一场所。在这种友谊的聚会中,他们不但研究各自的创作,也议论被严禁谈论的政治斗争和哲学问题。舒伯特的歌曲和器乐小品,有不少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直接产生、并广泛流传在维也纳和整个奥地利的民主阶层的。正是这样,他成熟的作品,不但根源于多民族聚居的维也纳的民间创作,而且也涉及到更广泛的主题,往往带有悲剧的特性和热切的反抗精神。他在1823和1827年完成的两套组歌《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具有自传的性质,他抒发个人的许多感情体验——他对充斥着市侩气息和庸俗趣味的生活格格不入,因而远离家乡到处流浪,他向大自然倾诉自己的忧伤,甚至想从死亡去寻求平静和解脱。舒伯特塑造这样一个孤独的流浪者的形象,在人民生活和大自然的生动背景上,概括地反映了奥地利那些出身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当时社会的感受。舒伯特创造的这个音乐典型,是十九世纪(特别是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所共有的。
在其他的管弦乐曲方面,能称得上成功的大概只有《罗沙蒙德》(Rosamunde)了。这是为谢齐夫人(Helmina vonChezy)的剧本谱的曲,这位太太眼高手低,雄心大而才能小(韦伯的《欧丽安特》那个灾难性的脚本也出自她的手笔),戏只演了两场就寿终正寝了,但舒伯特的音乐却备受称赞,流传至今。可悲的是,舒伯特在世时仅以一个歌曲作家而闻名,而且就在歌曲方面,知道他的也只有他朋友和他有限的几次演奏音乐会的听众。
舒伯特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他的作品约有一千五百首,遍及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在他的创作中,单是独唱歌曲就有六百多首,而且在他生前已有很多流传开来,因此,人们常常不十分确切地称舒伯特为歌曲作曲家。其实,他的器乐创作,不管是钢琴小品或者是乐队作品,都不乏其优秀范例,他的交响曲,特别是他的《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抒情交响曲的典范。
舒伯特是极具诗人特质的音乐家,他的诗人特质在艺术歌曲、在钢琴小品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是十九世纪初叶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舒伯特音乐
舒伯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合唱曲100首、歌曲567首、9首交响曲、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和为数不少的室内乐,另有多首弥撒曲和14部歌剧。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转变时期,他的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而他的艺术歌曲和一些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得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像十九世纪的每一位作曲家一样,舒伯特也受到了先辈伟大成就的压力,他抱怨说,“在贝多芬之后,谁还能做出更多的事情呢?”但就在这高大人物的影响范围内,舒伯特发展了自己的交响风格。他的交响乐虽然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但其戏剧性和连续发展却是古典式的。它们属于自贝多芬以来最优秀的作品之列。
作为一个维也纳人,舒伯特也特别擅长室内乐。他在这种传统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社交性音乐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为数不少的弦乐四重奏、A大调钢琴五重奏、降B大调和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A大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都具有舒伯特个性的印记——强烈的抒情性以及威胁着古典形式的大胆音群,不过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找到了形式上的平衡和连贯的方法。从1814年开始他已经是一位弦乐四重奏的大师,他常采用匈牙利民间的曲调和情趣,从而找到了与海顿的联系;同时他把尾声发展成为第二发展部,从而又找到了与贝多芬的联系。但他不像这两位大师集中发展一个简短的乐思或动机来建立作品的结构,而是把精力放在他取之不尽的旋律宝藏之中,用旋律堆积结构这一点同后来的舒曼、勃拉姆斯十分相像。在他的室内乐中,抒情的旋律风格同宏大的构思、曲式,美仑美奂的调性布局同和声细节大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些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