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琵琶乐曲主要分文曲、武曲和大曲,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性格特征。文章以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为例,就琵琶武曲的历史性、文学性、标题性、模拟性、叙事性及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初浅的论析,以加深对琵琶武曲的认知,拓展演奏者、欣赏者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琵琶武曲;特征;结构形态
在传统琵琶乐曲中,根据乐曲的格调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通常将琵琶曲分为文曲、武曲、大曲。琵琶文曲具有写意性、抒情性的特点,它常以优美简朴而动人的旋律表达内心深处的倾诉,展示令人想往的意境。演奏细腻、轻巧。如《浔阳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塞上曲》、《青莲乐府》、《飞花点翠》等。琵琶武曲是指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气势宏伟、结构较庞大的乐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满将军令》、《汉将军令》、《水军操演》等。琵琶大曲则是综合运用武曲、文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不受武曲格调的束缚,演奏上较为自由、活泼,风格新颖、欢畅。如:《阳春白雪》、《灯月交辉》、《普庵咒》、《水龙吟》、《闹场》等。琵琶武曲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本文主要从它的历史性、文学性、叙事性、标题性、模拟性以及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论述,达到拓展演奏者的思维空间,加深对琵琶曲的认知。
一、历史性?
琵琶武曲的由来似乎相当久远。在琵琶艺术高度发展的隋唐时期,无论在宫廷里,市井里,还是民间习俗中,琵琶常以独奏、合奏相伴,出现了许多琵琶演奏家和琵琶乐曲。此时虽然没有武曲的正式称谓,但从诗人的吟咏“霜刀破竹无残节”,“断弦砉騞层冰裂”,“千悲万恨四五弦,弦中甲马声骈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感受到武曲雄健豪宕、势不可挡的气概。到了元代,从诗人杨允孚为当时流行的琵琶武曲《海青拿天鹅》所写的赞叹诗句“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更见武曲的有声有色、绘形绘影。明清时期,琵琶演奏形成了南北两派,目前存见的琵琶古谱大多为清中期南方各派琵琶传谱。19世纪以后,南方各琵琶流派主要有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上海派等。他们对武曲、文曲、大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并有了清晰的界定。如:我国最早刊印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三卷),其中北派文板6首、武板7首、大曲1首、杂曲1首;南派文板18首、武板12首、随手八板5首、杂板14首。不仅如此,各流派对演奏武曲的要求各具特色。20世纪以来,琵琶艺术的不断发展,武曲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在现代琵琶曲中到处可见,作曲家们在保持武曲原有的戏剧性、叙事性、文学性、标题性、模拟性、技巧性等基础上,融合歌舞体裁、结合西洋作曲技法、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琵琶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草原小姐妹》、《狼牙山五壮士》等。由此可见琵琶武曲在琵琶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文学性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来达到。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一某种一致性,即他们都是通过声音展示出来的。”这种一致性使音乐中往往具有某些文学性的因素。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都有各自展开的过程,文学的过程主要是靠故事情节来展开的,而音乐的过程则是开始、发展和结束,它们的过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音乐却为听众的文学性联想提供了基本依据,欣赏者才能从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性的内容。?
琵琶武曲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它善于采用一些文学性的记录作为创作思路和文学性内容。它常用类似章回小说或戏剧分场的手法发展故事情节,所以琵琶武曲多以音乐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为出发点,从历史故事中提炼必要的过程和冲突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或者从原故事中提炼它的精神实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如《十面埋伏》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场面,成功的塑造了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的形象。《霸王卸甲》同样描述的是楚汉相争这一历史场面,但它侧重的是内在的情意的表现,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