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谱表和谱号
顾名思义,五线谱是用五条线来表示不同的音高。这五条线自下而上,分别称作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两条线之间的空间叫做“间”,也是自下而上,称为一间、二间、三间、四间。音符可以写在线上,也可以写在间上。
■
这五条线和四个间能够记录九个音高。每向上一格,音就升高一级,比如说,一间比一线高一级,二线又比一间高一级,依此类推。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个音的名称,也知道了用五线谱记录音高的方法,然而C在哪一条线、D在哪一条线呢?换句话来说,五条线只是指出了音高的相对关系,它并没有规定每条线(或间)的音高。因此,在每行谱表的左边都要有一个“谱号”,其作用就是指明某一条线的音高,然后我们再根据这条线的音高明确其它各音在谱表上的位置。
谱号共有三种:高音谱号(又称G谱号)、中音谱号(又称C谱号)、低音谱号(又称F谱号)。
■
高音谱号的中心位置对准二线,规定这条线的音高是小字一组的G。中音谱号的中心对准哪一条线,那条线就是小字一组的C(即中央C),常见的位置是在三线(有时在四线,这时它叫做“次中音谱号”)。低音谱号的两个点夹住四线,规定这条线是小字组的F。当谱表的左端是高音谱号时,叫做“高音谱表”,当谱表的左端是中音谱号或低音谱号时就叫做“中音谱表”或“低音谱表”。之所以使用这些不同的谱号,目的是让谱表能够尽量地覆盖某种乐器或人声的音域,便于读谱。下面是三种谱表与音名的对照关系: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低音谱表■
2.加线和八度移动记号
上面讲到过,五条线和四个间可以记录九个不同的音高。一旦音域超过这九个音的范畴,就需要用加线。加线在谱表上方时称为“上加线”,自下而上,分别是上加一线、上加二线、上加三线……;在谱表下方的加线称为“下加线”,从上到下,分别称为下加一线、下加二线、下加三线……。加线的数量在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但使用得太多会增加读谱的困难,在乐谱中通常只用到五条,即上加五线和下加五线。下面是用高音谱表记录的C 大调音阶,音域为两个八度:
■
当音乐较长时间地活动在谱表之外时,使用加线不太方便,这时可以用八度移动记号“8va”。这个记号写在谱表的上方时,表示在记号指示范围之内的所有音都高一个八度;写在谱表下方时,表示这个范围内的音都低一个八度,如下例:
记谱:■
演奏:■
3.大谱表
综合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每行谱表(包括加线)能够胜任的记谱音域是三个八度左右;但是,有的乐器的音域大大超过了这个范围,比如钢琴的音域达到七个八度以上,并且同时弹奏的音符很多、织体复杂,用一行谱表难以记录,于是就将高音谱表和低音谱表叠置在一起,构成“大谱表”。
高音谱表的下加一线是中央C,低音谱表的上加一线正好也是中央C,合起来之后天衣无缝,实际上变成了十一线谱。大谱表的左端要用一个花括号将两行谱表连在一起,表示这两行谱表在时间上是同时进行的。下例是用大谱表记录的C 大调音阶,音域达四个八度:
■
用大谱表记谱的乐器有钢琴、竖琴、管风琴、手风琴等。
4.音符和时值
在五线谱中,音符是一个椭圆形的记号,它写在哪一条线(或间)上,就表示应该发出那一条线(或间)的音高。为了表示发音时间的长短(时值),音符有几种不同的形状,常见的只有五种: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