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我想无论是准备参加比赛,还是音乐会,如何挑选一套新颖别致、风格各异的曲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选择得当,你就成功了一半,反之,你就有失败的可能。我曾经见过一位水平很不错的选手,在参加成年组比赛时,挑选的竟是少年组的曲目,这肯定无法获得理想的分数。
再次,手风琴作为一件年青的乐器,在许多方面有它的特殊性,比如当你在准备重大的国际比赛(成年组)时,最好是以手风琴原作为主、改编曲为辅。因为国际一流比赛应是检验老师与学生在掌握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手风琴文献方面的能力,这是我一贯坚持的观点。类似柴可夫斯基“十月”、斯特劳斯“兰色多瑙河”、罗西尼“费加罗咏叹调”、圣桑“引子与回旋曲”,在音乐会上演奏可能是不错的选择,但作为参赛曲目就未必合适。假如你选择福兰克“b小调众赞歌”,柴可夫斯基“杜姆卡”、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这样的改编曲、也许会为你赢得更高的分数。同时也应剔除类似巴赫“英国组曲”这样费力不讨好的曲目,(虽然我个人十分喜爱这部作品),当然以上指的是参加第一流国际比赛,一般性的比赛可以灵活掌握。
高:那么音乐会的曲目又怎样安排的呢?
张:音乐会主要是面向大众,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演出效果,应以改编曲为主,原作可以退居次要地位。里普斯在天津的音乐会上演奏了霍尔米诺夫“音乐会交响曲”、波特盖茨“幻想曲”,别尔林斯基“电影院”,这类曲目一般听众难以接受,效果自然差一些(这里需说明的是我个人非常欣赏他的曲目,但音乐会毕竟不是为某个人演奏)。另外大家也都看到了,希什金与欧索克因的音乐会获得了近乎狂热的反应,我认为这除了他们的高超技艺外,也跟他们的曲目(以改编曲为主)不无关系,所以曲目的选择有何等的重要。
高:最后想请您谈谈对国内儿童手风琴教学的一些看法。
张:我我的看法也许是相当“保守”的,一般儿童涉及的曲目过于专业化,只会降低他们学琴的兴趣。在此我呼吁尽快将曲目的难度降下来,如柴金“奏鸣曲”、格里金“拉斯布哈”、李斯特“钟”这样的曲目对一般儿童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即使他们的手指技术能够胜任,但如果音乐修养没有同步跟上的话,“风格”问题也会随之显现出来,这里指的是大多数儿童,少数天才儿童除外。甚至我感觉李遇秋先生的“京剧脸谱”、“天女散花”也不适合一般儿童学习,更不适用于集体课上使用。北京国际手风琴比赛曾将这二首作品列为儿童组的规定曲目显然是不合适的,它只会降低这二首精品的艺术性。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国内出版的各类乐谱中一般都没有标明指法与变音器,这给儿童学琴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也直接影响到演奏质量的好坏。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是无法独自设计出科学、规范的指法与合理的变音器的。加拉-利尼与里普斯二位大师在他们各自的专著中都对变音器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们也可以从国外优秀的手风琴作品中发现他们对变音器的巧妙运用,为其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色彩。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相信儿童学习乐器的态度也会有所变化。对此,我们应当尽快制定出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对策,为广大学琴儿童提供更多适合于他们使用的教材和乐曲。的确,这又是摆在中国手风琴界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张国平推荐的斯卡拉蒂奏鸣曲CD优秀版本
1. 波格雷里齐:斯卡拉蒂奏鸣曲15首(1991年)
2. 普雷特涅夫:斯卡拉蒂奏鸣曲31首(双张)(1994年)
3. 傅聪:斯卡拉蒂奏鸣曲23首(1984年)
4. 席夫:斯卡拉蒂奏鸣曲12首(1975年)
5. 席夫:斯卡拉蒂奏鸣曲15首(1989年)
6. 扎哈里亚斯:斯卡拉蒂奏鸣曲49首(双张)(1979---1995年)
7. 魏森伯格:斯卡拉蒂奏鸣曲15首(1985年)
8. 佩拉西亚:斯卡拉蒂奏鸣曲7首(1996年)
9. 鲁赛特:斯卡拉蒂奏鸣曲15首(1998年)(羽管键琴演奏)
10. 基克帕特里克:斯卡拉蒂奏鸣曲18首(1971年)(羽管键琴演奏)
张国平推荐的国际比赛青年组参赛曲目
11. 祖宾斯基:Kurpaten Suite
12. 库萨亚可夫:奏鸣曲第4号
13. 谢苗诺夫:奏鸣曲第1号
14. 施密特:托卡塔第2号
15. Hosokawa:Melodia
16. 亚可比:Gigue et Correge
17. Runtschak:Komponisten---portraits in Straninsks
18. Kazer:托卡塔
19. Dolin:奏鸣曲
20. Katzer:En Avant—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