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曲式 结构 |
再现部 | 尾声 |
二级曲式 结构 |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到尾声的连接段 | A B A’ |
起止小节数 | 142-154 155-161 162-177 178-185 186-195 | 196-210 211-224 225-240 |
三级曲式 结构 |
||
调式调性 | A商 G宫 D徵 G宫 | G宫 |
材料特征 | 主部动机 华彩段 主部动机 |
第一部分(1——27小节),为全曲的引子部分,慢板,具有赋格性质的自由单乐段结构,G商调。开始4小节具有西北民歌风格的乐句即为该乐段的主题,围绕着G音构成主题动机,并作了两次变化,具有回忆沉思的性格,为“沉思”主题。(见谱例10)
简洁、朴素的旋律以小行板(Andantino)的速度、单音的形式并用了一高一低的簧片组合变音器在高音区奏出;再加上左手连续三个长时值的下行空五度音程为背景,产生了一种空旷、遥远、深邃、发人深思的意境。接下来主题第二次出现,同样的旋律交给左手并移至D商调进行二次呈示,高声部则用四、五度音程跳进并配以极富律动的三连音音型连续上行,给主题带来一种新的色彩,产生了一种向上、渐强的感觉。在第9小节全开变音器之后,连续七拍使用三连音,并把单音旋律逐渐加厚,由单音变为双音、双音变为三音并形成完整的和弦。
(谱例27)
力度也由开始的中强(mf)经过第10小节的渐强(cresc.),配以11小节的一个渐慢(rit.)及高低声部的反向进行,逐渐加强,同时在9至11小节中低声部连续三次重复第二句的结尾部分,积蓄了巨大的动力,使音乐自然的进入到另一个层次。接着在第三次出现主题时形成一个小高潮。此时整体力度变为“强”(f);整体音区提高,(最高至 g3 ,最低至 g );旋律加厚(和弦式);主干音节奏进行扩展、拉长;速度变得更快(piu mosso),同时在高音声部保持长音的同时,低音声部以五声性的旋律配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快速的迂回下行进行补充,并以此材料为主体形成后面调性变换时的贯穿材料之一。此时的高音部用一个源自主题动机的的材料(第16小节)进行了三次模进并带有调性转换的意味使音乐在自然的调性变化以后达到了本段的最高潮——力度ff,主干音时值长达一小节(20小节)。从21小节开始,音乐回到了乐曲开始时的情绪中,调性回到G商调,在句末连续两次渐弱(25、26小节),自然的使力度降至pp,在安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二部分(28——240小节)为乐曲的主体,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快板乐章(Allegro)。情绪热烈、欢快,宛如历尽艰辛之后的酣畅与沉醉,又似天真无邪的孩童在舞蹈,与前一部分的“沉思”对比,形成“酣歌”。
在呈示部中(28——103小节),主部从28小节至43小节,A商调式,2/4拍。28——29小节为主部动机,通过变化反复、反复延伸手法发展为主部主题(28——35小节),力度弱(p),紧接着主部主题进行上行四度模进的二次呈示(36——43小节),力度也变为中强(mf)。在这次呈示中,小连线与顿音的结合使音乐的律动感增强,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第37、39小节类似音块的和声运用,轻巧而生动,营造出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为作品增添了舞蹈性色彩。(谱例28)
经过左手一串与高声部反向的上行旋律,右手变音器由中间两点变为全开,力度变为强(f),自然进入到了主部的补充部分(44——57小节)。补充部分由一个号角式的节奏动机发展而来,左右手都使用了和弦使音响加厚,力度也由44小节的强(f)增加到48小节的很强(ff);调式从A大调开始(44——57小节)经过三次连续的上行三度关系转调(A大——C大——降E大),形成主部的高潮,最后结合一个渐慢(rit.)、并回原速(a tempo)结束到主调G大调(G宫调)。
连接部(58——68小节)为主调巩固阶段,开始使用了连续下行的十六分音型,接着用了新材料——上行的琶音式的乐汇群(61——62小节),通过模进延伸(63——64小节)、转调(65小节)、倒影(66——68小节)等手法进入属准备阶段,调性转换为:G宫——升C羽——D宫,为之后副部歌唱性旋律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紧接出现了与主题同头换尾的变化重复(77——84小节),采用了和声织体对旋律进行填充,使整个音响逐渐丰满。接下来的结束部(85——92小节)运用了复调写作手法将主题句进行了发展,之后过渡到连接段。
到展开部的连接段(93——103小节),在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之后,用了一个密集型的新材料,并将其进行分解后作下行二度关系模进,随即运用了半音阶进行,起到了到展开部的属准备作用。由于连续的下行二度关系模进及高低音声部向内反向半音化进行,产生了强烈的倾向性,使展开部的出现成为必然。
展开部(104——141小节)由四大块组成。第一块(104——109小节)用副部材料写成,E徵调,运用了复调织体,与呈示部中副部的和声织体形成对比。第二块(110——122小节)用新材料写成,在左手连续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小二度震音的背景下,右手在高音区用饱满的和弦音型奏出一段辉煌、富于号召性的音
乐主题。(谱例30)
随之进行了两次节奏压缩模进,调性由升C大经过e小、G大进入到降E大调,之后通过三小节十六分节奏的过渡句引出了用主部主题材料写成的第三大块(123——138)。该部分将主部主题中最具魅力的动机在降E宫系统F商调上展开。高声部通过和弦加厚旋律,并把模仿打击乐的音块由原来的低音区移至高音区,产生一种明亮、向上的效果。低声部先用了十六分快速下行音阶式进行,之后连续使用八分音符的空五度和声音程作为背景,更增加了主题的欢快、热烈气氛。138小节在左手保持长音的同时,高声部用了一个半减七和弦的琶音进行,自然地进入到第四大块。此部分(139——141小节)只有三小节,连续地使用八分音符节奏的七和弦,最终解决在142小节的A商调上,是主部再现的属准备。
再现部(142——195小节),主部(142——154小节)基本是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原样重复,并且回到了主部主题所使用的A商调式。但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相比,主题动机加厚并采用密集型和弦,运用三抖风箱演奏技巧,使情绪更加欢快、热烈。第150——153小节是142——145小节的下行五度模进。第154——161小节为连接部再现,与呈示部的连接部基本相同,只是后一部分(158——161小节)将呈示部中第61——67小节的单音变为和声音程,使情绪更加高涨。连接部通过几次离调,音乐进入副部再现(162——177小节),D徵调。这部分运用了同宫系统调,即副部再现时的D徵调与主部再现时的A商调是G宫系统的两个调,巧妙地解决了奏鸣曲式再现部调性回归的问题,将西方奏鸣曲式与中国民族调式完美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一。之后,在经过结束部再现(178——185小节)与到尾声的连接段(186——195小节)后,作品进入了尾声。
尾声部分(196——240小节)具有单三部曲式结构特征。第一段(196——210小节)用主题动机写成,作曲家运用了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如Rubato(Moderato…..accel…..rit….)、andante poi accel、allegro、p——f——mp——ff——fp——ff等,为之后的华采段做好了铺垫。单三中段(211——224小节)为对比中段,具炫技型华采段的意义,运用了大量的七和弦分解琶音,将情绪推向顶点。单三再现部(225——240小节)采用主部主题动机、运用模进手法发展而成,力度逐渐加强(mp——ff),几个强有力的和弦(233——236小节)后,一串自由处理的快速上行音阶将全曲推向最顶点,在极富民族特色的五声性主和弦上结束全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曲运用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声上大胆、灵活运用了四、五度及二度结构的和声,在曲式上采用了西洋的奏鸣曲式,并将它与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旋律相结合,使作品结构清晰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二) 《沉思与酣歌》的演奏技法探讨
1、 清晰流畅的旋律线
旋律与音乐中的其他因素一样,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因此,在演奏中,旋律线的清晰、流畅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而在其中,句子的划分是关键。在该曲第一部分的“沉思”主题(1——4小节)中,它的气口都是在弱位上出现,因此在演奏时要把握这个特点,将句子分清,保证气口的准确。在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呈示中出现的较有表情的顿音(29小节),应看作是一种色彩音效的补充,要演奏得富于弹性。此外,该曲采用复调手法写作的部分,如68——92小节、104——109小节,在演奏时,要注意从听觉上将各条旋律线区分开来,各自要保持清晰、流畅、分句清楚,在此基础上再融合为一整体。
2、 合理的风箱运用
风箱是手风琴的“呼吸”器官,是手风琴演奏的“灵魂”。因此,在演奏中,风箱运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需根据音乐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运用。在该曲中,第一部分的“沉思”主题与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极具歌唱性。但仔细分析,两者又有细微的差别,“沉思”主题要深沉、空旷些,而副部主题更加优美、抒情。在演奏中,风箱运行除平稳、富于歌唱性外,还应运用内心听觉仔细感受,将这种差别细腻地表现出来。另外在该曲中,还多次出现了右手连续八度和声音程及和弦的进行,同时还配以较强力度,这就需要风箱与右手触键紧密配合,风箱要绷紧,坚强有力,做到气息的支撑作用,从而获得所需音响效果。在143——153小节,出现了三抖风箱技术的运用,为间隔抖风箱,即中间有时间隔一小节不用抖风箱,这是较难的技术,要求对风箱要有较强的控制力。演奏时,间隔小节要用短风箱,即一拍一次的风箱,这样才能保证下一小节抖风箱技术的顺利完成,使整个乐段通顺、流畅。在练习抖风箱时,要仔细体会并把握风箱的弹性,由慢至快,循序渐进地练习。在力度变化较多的部分,要加强对风箱力度的控制,使力度有清晰的层次感,风箱的运用要对情绪产生推动力。如第一部分的力度变化:mf——cresc——e cresc——f——ff
3、 细腻的触键
不同的触键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及音响效果。在演奏中,触键方法一定要恰当、准确,处理要细腻。优美、歌唱性的地方触键要轻柔,要“粘”,产生柔和的音色,以达到歌唱性的效果。如该曲的“沉思”主题。在该曲中,小连线与顿音配合出现的部分较多,这是较重要的部分,如28——29小节、61——68小节、158——161小节等。触键时一定要讲究、细致。小连线开头的音要厚实些,结束时的音要柔和、轻巧、“带”过去;顿音触键要敏捷,有弹性,富于动感、韵律感。此外,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在该曲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如12——20小节、93——103小节、186——196小节等。在演奏时,触键一定要实在,要到底,不能飘,特别是左手的触键要深、扎实。
4、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
就难点部分而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慢练,由慢至快,不能急于求成。在该曲的6——11小节左右手的节奏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二对三的情况,是练习的难点。练习时应把每个音符的时值弄清,分手慢练,而且还要注意两个声部各自的旋律性,不能呆板地去强调对位,要在两个声部保持自身旋律特点的基础上,将它们默契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6——20小节由于调性的转换产生了较多变化音,读谱一定要准确。而且由于变化音较多,引起左手指法的复杂化,再加上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使演奏难度增大。在练习时,要注意左手指法的编排,必须根据自己的手指条件编排出适合自己的指法,然后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地练习。211——223小节,该部分具有炫技性特征,运用了大量、快速的七和弦分解琶音,增大了演奏的难度。在练习时触键要准确、实在,并要特别注意穿指、跨指的流畅性,要做到无痕迹,再加上由慢至快的练习过程,才能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
第二节 《京剧脸谱》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法探讨
(一) 《京剧脸谱》的作品分析
《京剧脸谱》是《惠山泥人印象》组曲中的第四首。京剧脸谱是惠山泥人厂的传统产品,这首作品是李遇秋参观惠山泥人厂之后有感而作。乐曲“描写了一个参观者在惠山泥人厂的陈列室里,看到了许许多多京剧脸谱的泥塑之后,浮想联翩,脑海中出现了一出出动人的京剧场面,耳畔仿佛回荡着京剧的各种优美的唱腔,锣鼓喧腾,丝竹竞奏,一派热闹景象。”[18] 整首曲子采用了较多的京剧、锣鼓点及丝弦拍子曲为素材,借鉴了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具有京剧艺术独特的韵味。
乐曲为 G宫系统A商调,2/4拍,多段体,每个段落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共184小节。
图式:
第一乐段 连接段 第二乐段 连接段
1——14 15——50 51———69 70——103
调性 A商 D大-b小-A大-升f小 D宫-A宫 A大-C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