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剧作家马少波和陆静岩创作的《小忽雷》,叙述了唐代这样一个故事:小忽雷是一件珍贵的乐器,相传它一直深藏在帝王宫殿里,在一次战乱中流落到民间,后来辗转流传,落到一个有才有志的青年梁厚本手里。梁厚本准备把它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一位精通音律的姑娘郑盈盈。就在这时,皇帝唐文宗在民间搜罗美女,郑盈盈被迫入宫。郑是个有气节的少女,她不仅不屈从,还打了那个昏庸好色的皇帝。唐文宗盛怒之下,命令将郑盈盈勒死,装入木箱,投入御河,宫女们很同情她,便轻扣白绫,在木箱上留了出气孔,郑盈盈才免于一死。木箱顺水飘出宫墙,被梁厚本救起,他们一起投向农民起义队伍。
据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和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所载,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李适登基皇位,当朝宰相(一说为镇海节度使)韩滉出使四川,于骆谷偶得一坚实、贵重之奇木,请名匠制成二琴,名为大、小忽雷,奉献皇帝李适。《南部新书》记此史实较详:“韩晋公(即韩滉)在朝,奉使入蜀。至骆谷(在今陕西省咸阳地区周至县西南)山椒,巨树耸茂可爱,乌鸟之声皆异。下马,以探弓射其颠,枝柯坠于下,响震山谷,有金石之韵。使还,戒县尹募樵夫伐之,取其干,载以归。召良匠斫之,亦不知其名。坚致如紫石,复金色线交结其间。匠曰:‘为胡琴槽,他木不可并。’遂为二琴,名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因便殿德皇言乐,(滉)遂献大忽雷入禁中所有,小忽雷在亲仁坊里。”?
这件小忽雷(图),琴身全长45厘米,腹宽16厘米,由整块硬木制作而成。当时匠师不知其名的树干,经后人考其忽雷,认为是“桫椤檀木”。概是今日民族乐器制作师俗称的紫檀木。琴的下部雕凿出椭圆形的腹腔,其上蒙以蟒皮,形成半梨形的共鸣箱。琴的上部为上窄下宽的琴颈,不设品位,正下方开有一个扁长形的出音孔,琴头的顶端,雕刻着极为精致的龙头,在龙口里还含着一粒活动的小圆珠。琴头曲项的左侧,装有两个用象牙制作的琴轸,轸柄呈六方锥形体,轸梢各系丝弦一条,弦下置琴马。琴颈正面的山口下方,刻有篆书银嵌“小忽雷”三字,琴颈背面刻有“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楷书十一字。韩滉(公元723年—787年)是唐代有名的画家,曾画有著名的《文苑图》、《五牛图》传世,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酷爱弹奏七弦琴。建中辛酉是唐德宗李适当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781年。
从建中之初,经兴元、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到宝历二年的45年中,小忽雷一直藏于内府之中。到了唐文宗李昂时,有一宫人郑女善弹小忽雷,才开始了它的兴盛时期。《乐府杂录》记述道:“文宗朝(公元827年—835年),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南、北二赵家最妙。”下文还谈及旧吏梁厚本,正临渭水河垂钓,忽见河中漂过一物,令家童接得岸来,原是一位被害女子和一件小忽雷。梁厚本遂纳女子为妻,每至夜半时分,梁便轻轻奏起小忽雷。《小忽雷》一剧,大概就是取材于这个史实吧。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宫廷内的一次残杀,武宗李炎继位,追怨文宗、嫉恨士良、殃及乐府,凡乐工、内侍受宠者,都要受到诛贬之罪,弄得乐府空荡,小忽雷也不知流落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