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体鸣乐器>

腰铃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4-05-10  

  腰铃,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西萨。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或铁珠,铃的上端设有圆环,用丝弦或细皮条串联三至五枚小铃,系缚于一根长约100厘米的圆木棍上端。
  
  在满洲萨满的跳神仪典中,“鼓与腰铃并用”,是其在乐器使用上的典型特征。譬如黑龙江《呼兰府志》所载的满洲萨满跳神祭器:哈马刀(神刀)、轰勿(晃铃)、抬鼓、单环鼓、扎板、腰铃、裙子等。而在清宫萨满跳神中,仍然也保留了腰铃。众所周知,清代仪典,多沿用明礼,实为汉制,而“惟祭天于堂子祭神于坤宁宫犹能保存故俗”,这“故俗”,即萨满跳神。清宫萨满跳神所用乐器已加进了琵琶、三弦等,但仍未丢掉神鼓和腰铃。满洲贵族溥佳曾描述过宫廷萨满使用腰铃跳神的情形:“不一会,进来两个‘萨满太太’,身穿绣花长袍,头戴钿子,足蹬花厚底鞋,一个弹起三弦,另一个腰间系上成串的铜铃铛……”。这些系于腰间“成串的铜铃”,即腰铃无疑。几个版本的《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均绘有腰铃的形制图,并标有明确的尺寸。表演时,将腰铃系于表演者之腰际,舞时腰胯左右摇摆,腰铃随之“啷啷”做响。腰铃摆动时发出节律式的声响,与变化多端的神鼓鼓声相和,是萨满舞蹈时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主要技巧有甩、摆、顿、颤等。腰铃原为萨满教祭祀仪式中表演的舞具和乐器,后来民间用于祭天祭祖、烧香还愿、欢庆丰收、节日娱乐等场合中。表演时,手持萨满鼓,腰系腰铃,或身穿缀有铜镜或腰铃的服饰,边击、边唱、边舞。舞蹈时以甩、摆、颤、晃、摇、撞等各种动作,使小铃互相碰击发音,音色清脆响亮。鼓点多变,曲调丰富,舞姿优美。较大表演场面还加用哈马刀、察拉齐、圆鼓、三弦和琵琶等乐器伴奏。今日的萨满鼓和腰铃多用于民间歌舞和演唱伴奏,有时萨满鼓还用于器乐合奏。

  腰铃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多神崇拜,而萨满则为人们与神鬼交往的中间人,充当神媒,施行巫术,为族人消灾求福。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贝加尔湖沿岸、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等处的岩壁上,刻画了萨满巫师手执萨满鼓舞蹈的形象。到了元代,萨满歌舞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步入巅峰时期。从元代至今,这种使用神鼓表演萨满歌舞的带娱乐性质的祭祀活动,一直在上述各民族中盛行。旧时满族各地优秀萨满歌舞表演者,每年都有被召进宫为皇帝表演之俗。萨满教神话传说中和动物有关的居多,这和北方天气寒冷,过去以原始渔猎为主要生活来源有关。如鄂伦春族传说中熊和人有着血缘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是熊的后裔,并称公熊为“雅亚”(祖父),称母熊为“太帖”(祖母)猎得熊归来和吃熊肉时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因此,萨满舞中多有熊等动物形象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组成:腰铃,由腰带、衬裙、锥铃、系环等部分组成:
  
  1)腰带和衬裙
  
  腰带与衬裙连接在一起,为皮制。选料或猪、或牛、或驴皮均可。《重订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载腰铃,其腰带长120cm;衬裙长53cm,宽27cm,半围腰间。腰带缝制在衬裙上部,起到将衬裙和裙上的锥铃系于腰间的作用。其长短视萨满的腰围而定,由皮带扣连接(早期大概是直接系扣)。
  
  2)锥铃和系环
  
  

相关文章 推荐

钹
人气:20945
西洋打击乐器
彝族小三弦
人气:212
民族弦鸣乐器
彝族小三弦
八音鼓
人气:132
民族膜鸣乐器
八音鼓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人气:224
乐器种类专题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人气:197
乐器种类专题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中国古代乐器《铎》
人气:212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铎》
阿乌
人气:109
民族气鸣乐器
阿乌
弹布尔
人气:424
民族弦鸣乐器
弹布尔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人气:177
乐器种类专题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适争
人气:89
民族弦鸣乐器
适争
小提琴
人气:1084
西洋弦乐器
小提琴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人气:198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人气:130
乐器种类专题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人气:79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改革马头琴
人气:435
民族弦鸣乐器
改革马头琴

大家都在看

单打

单打

单打,又称手锣、手托。是壮族、侗族、瑶族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和广东...

民族体鸣乐器 212 阅读

锡伯族铁簧

锡伯族铁簧

锡伯族的铁簧里环形,是用一根长10厘米的铁条弯成钳。形为资框,中间夹着的簧舌使用薄钢片或薄钢片制成。奏法与钳形铁簧相同。...

民族体鸣乐器 222 阅读

阔朔克

阔朔克

阔朔克,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民间打击乐器。汉族称木构或乐构。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一带。 形制与餐具木构相同,通体用杏木挖削制成,全长20厘米左右,构头呈圆形羹匙状,直径5厘米左右,杓柄较长。两只一副。...

民族体鸣乐器 120 阅读

乐杵

乐杵

乐杵,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台湾省各地。乐杵是由原来的一种舂米劳动工具木杵发展演变而成的。 乐杵早在1700多年前,木杵就与木鼓一起被高山族先民用于集会号召。高山族人民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地上挖一洞穴,穴底...

民族体鸣乐器 16394 阅读

乳钹

乳钹

乳钹,壮、苗、瑶、仫佬、京、彝、水、仡佬、羌、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桂、黔、 滇、川等省区。 形状 响铜制成。钵形,造型独特,是钹体呈乳房状的大铜钹(图)。钹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中心突起的乳状碗既圆又大又...

民族体鸣乐器 251 阅读

热巴铃

热巴铃

热巴铃,藏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热巴司,汉族称热巴铃、扁铃。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 铃体铜体,呈盘状,形似小镲。铃高3厘米,铃口直径13.5厘米,铃壁较小镲略厚,圆盘中心隆起部位称铃顶,钻有...

民族体鸣乐器 2012 阅读

竹捣筒

竹捣筒

竹捣筒,高山族落击体鸣乐器。高山语称塔刊,即竹子之意。流行于台湾...

民族体鸣乐器 161 阅读

铛铛

铛铛

铛铛,又称铛子。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铛铛属打击乐器。 乐器历史: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敲击铛铛的伎乐木刻飞天。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刻《佛母大...

民族体鸣乐器 186 阅读

小钹

小钹

小钹,又名小镲。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流行于全国各地。 响铜制,钵形,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

民族体鸣乐器 245 阅读

串铃

串铃

串铃原为骡马驴狗等家畜颈上所系饰物与响器。是在一条布带或皮带上缀挂二十余个金属小铃而成。小铃用铜、铁冷压或铸制为两个半球形,后合成球状体。规格大小不一,直径2厘米~6厘米。铃外一侧设有环形耳用以系挂,另一侧...

民族体鸣乐器 444 阅读

棒棒

棒棒

棒棒是一种民族乐器,也是一种民间俗称,还是一部电视剧的主角。 棒棒,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关于棒棒的来历,一说它来自生活,以短木棒相击为...

民族体鸣乐器 3039 阅读

竹梆

竹梆

竹绑,是京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万尾、山心、巫头等地。 竹绑有竹棍和竹板两种。竹棍式竹梆(图),用硬竹杆制成,杆长30厘米~34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一端留节,另一端敞口。竹板式竹梆...

民族体鸣乐器 220 阅读

镲

镲,蒙古、藏、侗、傣、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 同时又称之为钹,属中国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钹(镲)和小钹(镲),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 (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

民族体鸣乐器 627 阅读

盘铃

盘铃

盘铃,因其外形与碟盘相似而得名。又称响盘、摇铃、板铃。羌族、纳西族摇击体鸣乐器。羌语称枯鲁,纳西语称这拉、萨石这拉。流行于四川省茂汶、汶川、木里、盐源和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等地。 铃体铜制,圆盘状,呈喇...

民族体鸣乐器 192 阅读

韵板

韵板

韵板,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敢、腊敢、姐借、抵递。当地 汉族称韵板、云磬、云板、铜片钟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区。 青铜铸造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板状体,形似扁平的鱼头或压...

民族体鸣乐器 24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