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独它尔的传说:古代维吾尔族牧人,以黄羊为食,他们把黄羊的肠子丢弃在草地上,经风一吹,发出了优美的音响。后来,人们有意识地把风干了的羊肠张挂在挖空的木头上,制成了古老而简陋的独它尔。还有人说:独它尔为英雄玉素甫·艾哈迈德所制造。有一次他被关在监狱中,心情无限郁闷,便向狱卒要来桑木、骨胶和羊肠,创制了独它尔琴以自娱。千百年来,独它尔一直流传于维吾尔族人民中间,而有着“维吾尔族乐器之母”称誉。据维吾尔族音乐历史文献《乐师史》记载:美丽的于阗(今和田)王皇后阿梦妮莎,就是一位极为出色的独它尔演奏家,她能一边熟练地弹奏着独它尔,一边自如地演唱歌曲。在她小的时候,独它尔弹唱的表演形式已经普遍流行了。
传统的独它尔,构造与弹布尔相似,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作。规格尺寸不一,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分别适于男士、女士和儿童使用。成人用的独它尔长大,女式的独它尔短秀,儿童独它尔小巧。以成人所用的独它尔为例,琴身全长125厘米左右,共鸣箱由琴背和面板胶合而成,外形似瓢,体积硕大,长45厘米左右,面宽20厘米~25厘米,厚20厘米~26厘米,琴背是用11块或13块两端窄、中间宽的木板条,通过水浸、烤弯、拼粘成为瓢形,其上蒙以桐木面板而成共鸣箱。琴背木料以选用桑木为佳,板厚以0.3厘米~0.5厘米为宜,面板桐木以选用沙桐为好,板厚0.25厘米~0.3厘米,置马处可稍厚一些,以防面板受压下塌,面板上部开有若干小音孔。琴杆较细且长,多选用较硬而直的桑木制作,也有松木制琴杆,表面粘以红木或杏木指板。琴杆上端为琴头,平顶、无饰,上置两个杏木制弦轴,呈双角状或T字形,正面和左侧面各一。琴马木或竹制,桥空形。琴底设有尾柱系弦。张两条琴弦,原来多用羊肠弦,本世纪50年代以后改为丝弦,70年代改用尼龙弦或外缠尼龙的钢丝弦。通过实践普遍认为:音响效果较好的还是丝弦。张弦后试音,并在琴杆上缠以13个~19个牛筋或丝弦音品。琴杆和琴箱背面的拼板相接处,均嵌以牛骨和红木制黑白相间的图案花纹。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独它尔多件。桑木、松木或椿木制,琴身全长118厘米~131厘米,共鸣箱瓢形,蒙以桐木、松木或桑木面板,面宽18厘米~26厘米。琴杆细长,琴头平顶,两弦轴左、正各一,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外形虽同,但各具风采。其中一件桑木制的独它尔,琴身全长125.5厘米,共鸣箱用另一块桑木挖出腹腔,琴背雕刻出11道凸条花瓣形纹饰,蒙以桐木面板,面宽26厘米。琴杆表面嵌有四块长条形骨片,其上刻出用小圆圈组成的梅花图案,缠有15个丝弦品,琴头平顶无饰,两个红木制T形弦轴正、左各一,骨制山口,红木尾柱,张两条钢丝弦。此琴形制比较古朴,曾由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珍藏。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轻工业部轻工业局赠予的一件独它尔,松木制,琴身全长125厘米,共鸣箱呈瓢形,由八块两端窄、中间宽的长形木板拼粘而成,在其拼缝处饰有九条用牛骨和红木相间嵌成的凸条瓣纹,蒙以白松面板,面宽18厘米,上部开有五个菱形小音孔。琴头平顶、镶有骨饰。两个红木T形轴正、左各一。设有两个山口,上山口钻有两个小孔供琴弦穿过,下山口用以支弦。琴杆细长,表面为红木指板,其上嵌有九块三角形、菱形和长方形骨饰,缠有19个丝弦品位。竹制桥空马。琴底有红木尾柱系弦。张两条丝弦,外弦为二弦,内弦为老弦。琴杆和琴箱背部之间,是装饰最为精美的地方,上部嵌以牛骨和红木相间的锐三角形图饰,下部则为由七片花瓣组成的莲花形红木浮雕。琴体外施透明清漆,木纹清晰可见,图饰黑白分明。此琴做工考究,外表装璜美观,可谓琴中精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20世纪60年代,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在传统独它尔的基础上,制成了改革独它尔和低音独它尔。缩短了琴杆,以骨品代替弦品。既方便了演奏,又提高了独它尔的表现力,颇受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