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乐器种类>民族弦鸣乐器>

琤尼(3)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4-05-11  

  
  〔改革琤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音乐工作者们,借鉴其它乐器,曾先后对尼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将共鸣箱增宽、加大,使音量显著增强,有的增加琴弦,有的增设指板,有的改变琴柱排列,使音域得以扩大,演奏姿势也相应地有了改变。这些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尼演奏技巧的丰富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首先改革制成卧式十六弦琤尼(又称拉筝)。在传统琤尼原形的基础上,加宽、加长了共鸣箱,使之增大了近一倍,音量也相应有所增大。琴弦由七弦增至十六弦,一弦一音,音域较原来多九个音。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平置于桌面或琴架上,右手执大提琴弓在琴柱右侧弦段拉奏,左手按抑琴柱左侧弦段。弹奏效果也较好。由于解放了原来持琴的左手,可以借鉴古筝的奏法,使演奏技巧有所发展。1980年,该团曾用此琴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两位音乐家,改革制成竖式中音琤尼和卧式低音琤尼。他们的改革,保持了壮族原始琤尼的外形、七弦和拉奏的主要特色,增设了按弦指板并加大了共鸣箱。这两种琤尼,琴身均为框架式结构,框架(框板)使用当地所产较硬的夜(艹好)木,面板、底板仍使用较软的泡桐木。竖式中音琤尼,琴身全长90厘米,共鸣箱长68厘米、琴首宽21.5厘米、中高6厘米,面板呈拱形,中、上部设有40厘米长的按弦指板,指板上方为琴首,设有七个木制竖向弦轴,横列一排,指板下端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弯月形音孔,中间置有一个木制桥形琴马。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身下端置于两腿间的木凳上,琴首底板靠紧左肩,左手扶琴按弦,右手执大提琴弓在琴马上方拉奏。中音琤尼定弦为:a、c1、e1、a1、c2、e2、a2,音域a—f4,近四个八度。音色圆润、丰满而浑厚,高、低音的音色协调统一,可以借鉴西洋乐器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转调方便,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既可演奏民间传统乐曲,也可奏出轻快活泼、热情奔放的旋律。卧式低音琤尼,琴身全长128厘米,共鸣箱长90厘米、琴首宽28厘米、琴尾宽24厘米、中高7厘米~8厘米、指板长54厘米。演奏时采用立姿,将琴平置于琴架上,奏者立于琴身左侧,左手在指板上按弦,右手执弓在琴马上方拉奏。低音琤尼的七条琴弦定弦比中音琤尼低四度,定弦为:e、a、c1、e1、a1、c2、e2,音域e—g3,三个八度多。音色浑厚而低沉,音量较大。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也可用于弹拨演奏,左、右手均可执拨弹奏。
  
  90年代初期,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先生制成的改革琤尼颇具新意。他在保持传统琤尼原有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将琴箱面板厚度由0.7厘米~1厘米减薄为0.4厘米~0.45厘米,宽度由16厘米~17厘米增至20厘米,拱起的中高由7厘米~9.5厘米降低为5厘米,这样的规格尺寸,既有利于面板振动,又使琴腔的空气容积适当,所以琴的音量明显增大。借鉴扬琴音位排列,将琴柱斜向排列改为横向排列,使琴柱两边的弦段发音为八度关系。定弦为:g、a、b、d1、e1、g1、a1,琴柱右边的音高八度,使原来的九度音域变为g—a2,两个八度多。还可根据演奏不同乐曲的需要,通过移动琴柱,使两边的发音变为四度、五度或三度关系。琴柱横列后,使拉奏时运弓方便,并可随时改变所奏弦段。在b、b1弦和e1、e2弦的下方还设有机械顶柱,由左手食指和中指在琴腔中控制,可使弦音升高为c1、c2音和f1、f2音,琤尼也就成了七声音阶乐器,解决了以前不能转调的难题。这种改革琤尼,在1993年3月举行的广西国际民歌节的演出中,首次登上音乐舞台,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音乐界和专家的肯定和鼓励。
  
  

相关文章 推荐

阿乌
人气:109
民族气鸣乐器
阿乌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人气:224
乐器种类专题
巴罗克管风琴和古钢琴发展史
改革马头琴
人气:435
民族弦鸣乐器
改革马头琴
弹布尔
人气:424
民族弦鸣乐器
弹布尔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人气:197
乐器种类专题
外国木管乐器《英国管》简介
中国古代乐器《铎》
人气:212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铎》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人气:130
乐器种类专题
浅谈羽管键琴简介
小提琴
人气:1084
西洋弦乐器
小提琴
适争
人气:89
民族弦鸣乐器
适争
彝族小三弦
人气:212
民族弦鸣乐器
彝族小三弦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人气:177
乐器种类专题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简介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人气:198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民族拨弦乐器《琵琶》简介
钹
人气:20945
西洋打击乐器
八音鼓
人气:132
民族膜鸣乐器
八音鼓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人气:79
乐器种类专题
中国古代乐器《贝和螺》

大家都在看

彝族四胡

彝族四胡

彝族四胡,彝族弓拉弦鸣乐器。较汉族、蒙古族四胡体积小,音色脆亮。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永仁等地。 外形与京胡相似,琴筒为圆筒形,多使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筒制成,筒长11.5厘米、直径6厘米,筒前口蒙以...

民族弦鸣乐器 80 阅读

玎俄

玎俄

玎俄,傣族弓拉弦鸣乐器。傣语玎为琴,俄为黄牛角,玎俄意为用黄牛角制成的琴。汉族称牛角琴、牛角玎或牛角胡琴。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琴杆木制,全长60厘米~70厘米(图),上端为琴头...

民族弦鸣乐器 222 阅读

四弦胡

四弦胡

四弦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曲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天峨县一带。 形制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图)。琴筒呈圆筒形,系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筒制作,筒...

民族弦鸣乐器 173 阅读

达比亚

达比亚

达比亚,是怒族弹拨弦鸣乐器。怒语又称达边。当地汉族人称其为怒族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贡山、福贡和兰坪等地。 在怒族山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怒族孤儿,从小失去双亲,他无房...

民族弦鸣乐器 171 阅读

玎嘎那

玎嘎那

玎嘎那,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是傣族张有一条弦的独弦琴。因琴筒蒙以笋壳为面,故汉称笋壳琴。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和保山地区的潞江坝、上江等地。 形制较...

民族弦鸣乐器 83 阅读

玄琴

玄琴

玄琴,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玄鹤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曾流行于吉林、辽宁等 省朝鲜族聚居地区。 1932年,在我国吉林省的集安县西冈,首先发现了公元3世纪5世纪时的高句丽古墓群,在其舞蹈奏乐壁画中绘有玄琴图像...

民族弦鸣乐器 235 阅读

巴朗孜库木

巴朗孜库木

巴朗孜库木,是塔吉克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历史较悠久。它的外形和热布普十分相像,但形体较大。据说它是维吾尔族多朗热瓦普的前身,它们的形制有着明显的一致。原来多朗热...

民族弦鸣乐器 209 阅读

琤尼

琤尼

琤尼,是壮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琤是数字七的语音,尼是壮族民间对乐器击打、拉奏等的统称。历史悠久,形制古朴,音色柔晰,常用于独奏或合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 区河池地区东兰、凤山、巴马等桂西北壮族山区。 关于琤...

民族弦鸣乐器 161 阅读

彝族大三弦

彝族大三弦

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彝语称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彝语二合为三弦、亚莫为大,直译为大三弦。历史悠久,形体硕大,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红河哈尼...

民族弦鸣乐器 177 阅读

角胡

角胡

角胡,是仡佬、苗、侗等族弓拉弦鸣乐器。仡佬族称博角尼,意即用牛角制成的琴。故又称牛角琴。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融水、三江等地。 外形与马骨胡近似。琴杆硬杂木制,当地多用硬度大的六角金木制成,全长70厘米...

民族弦鸣乐器 139 阅读

傣玎

傣玎

傣玎,是傣族弹拨弦鸣乐器。傣语玎意为弹奏之琴,是傣族弹弦乐器的总称。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 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晋时期史称滇越,元明时期称其为百夷。明代中叶,能歌善舞的傣...

民族弦鸣乐器 147 阅读

铁琴

铁琴

铁琴,藏族弓拉弦鸣乐器。藏语铁意为悠扬、慢,琴字源于汉语,意即发音悠扬之琴。又称太琴、特琴、铁胡。形制与内地的二胡基本相同,据传说:铁 琴是由云南传入西藏的。常用于重奏、合奏或为歌舞、藏戏伴奏。流行于西藏...

民族弦鸣乐器 249 阅读

苗族四弦

苗族四弦

苗族四弦,苗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那坡县。 结构、外形与月琴和彝族四弦相似。共鸣箱呈扁圆形,系用一整块扁圆形松木或椿木挖凿出 腹腔、使其成为琴框和底板,上面盖以桐木薄板为面,琴箱直径25厘米...

民族弦鸣乐器 170 阅读

竹琴

竹琴

竹琴,是傣族、佤族、克木人和控格人的打击弦鸣乐器。傣语称玎麦波,玎为琴,麦波为龙竹,意为竹琴。克木语称布领,控格语称泡玎,均为竹琴之意。又因其发音叮当作响,西双版纳一带又称其为叮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

民族弦鸣乐器 421 阅读

小箜篌

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

民族弦鸣乐器 50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