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无射管的0.5771公分内径呢?笔者有一大胆的设想,那就是能否认定这0.5771公分的内径就是同径的黄钟十二律管所共有的内径?笔者的这一设想也许被认作荒唐。因为刘歆尺折合公制为23.08864公分,而不是0.5771公分换算成的19.24公分;何况遗存和考古发掘出的新莽度量,每尺折合成公制也确实是23公分左右??可是笔者的荒唐猜想,也确实有其荒唐的理由。其原因有二。以下略述其概。
公元274年(西晋泰始十年),为了正雅乐,中书监荀勖公布了笛律(即荀勖笛律)。据《宋书·律志序》载,“荀勖笛律”规定了十二支符合三分损益法十二律吕之泰始笛的制作尺寸。在对荀勖笛律进行讨论时,协律中郎将列和曾就大吕笛的制作尺寸发表意见。列和说:“太乐东厢长笛,正声已长四尺二寸。令当复取其下徵之声,于法,声浊者笛当长,计其尺寸乃五尺有余。和昔作之,不可吹也”。从列和的话中可知,原先的太乐东厢长笛,其长虽然已达四尺二寸,还是可吹的,只是再长(五尺余)就不可吹了。据此,让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十二支泰始笛。十二支泰始笛中最长的是蕤宾笛,其长三尺九寸九分五,比四尺二寸短,照理应该是可吹的了。那么这蕤宾笛究竟可不可吹?请看以下事实。
按照晋尺就是晋前尺,也就是刘歆尺的说法,一尺折合公制为23.08864公分。那么,十二支泰始笛中的黄钟笛长为65.67公分,最短的仲吕笛也长达49.26公分,而最长的蕤宾笛竟然长达92.25公分!这蕤宾笛该如何吹?
对于以上所列的数据,恐怕不能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以下笔者打算用比较具体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对于上面所列几支泰始笛的长度,不妨同今日所用箫笛的长度作点比较。今日的曲笛,筒音规定为a1(频率应该是440Hz) ,洞箫的音高比曲笛低四度,筒音规定为d1(频率为293.66Hz)。洞箫的有效管长(从吹孔到调音孔长)约为52公分。这一长度比十二支泰始笛中最短的仲吕笛稍长,与长度倒数第二支的姑洗笛相当(按以上尺度推算,应为51.89公分)。今日长度为60公分的琴箫(筒音为c1,频率为261.63Hz),一般已认为孔距太大,音孔不易按严,可琴箫毕竟比黄钟笛还要短6公分哩!一般吹笛的人,吹奏琴箫已感到吃力。笔者在研究“荀勖笛律”并对“泰始笛”进行复制研究时,对“泰始笛”复制了多支,觉得吹奏黄钟笛已不十分轻松。
那么蕤宾笛究竟能不能用来演奏?对于蕤宾笛,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耗费精力依照这种尺度进行复制;只要对蕤宾笛的音孔距离作点分析,就可认定这支笛不可吹了。假若晋尺每尺折合公制为23.08864公分,那么蕤宾笛全长就应该是92.25公分,第四孔的变宫至第六孔的商孔(后出孔),其间距应该是9.59公分,第一孔的变徵至第三孔的羽,其间距便应该是13.43公分。蕤宾笛的这样长度与音孔间距,恐怕演奏者身长不在二米以上,将无法按严这些音孔,就更别说用它来演奏了。那么列和所说的“太乐东厢长笛,正声已长四尺二寸”尚可用来演奏,乃是虚浮之辞?抑或古人真的都是身长八尺或丈二?看来都绝不可能。问题出在哪儿呢?笔者认为答案只能是:晋尺短于23.08864公分!
如果我们退一步作如下假设:晋律尺与新莽律尺无异,而新莽始建国元年制作的律管,其内径三分就是0.5771公分;依此为根据进行推算,那么一尺就应该是19.24公分。假若我们再以此尺度为根据对“泰始笛”进行制作,那么十二支泰始笛中最短的仲吕笛,其长只有41.05公分,而最长的蕤宾笛,其长为76.87公分。这儿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仲吕笛的长度,竟与日本正仓院所藏我国唐代遗存下来的八支尺八的长度相近,而最长的蕤宾笛也勉强可吹。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当然,如此推测不近情理之处便是,新莽遗存和出土的度量器具的尺寸,折合公制一尺都不是19.24公分。那么我们能不能作如下的猜想,历代的度量衡器都有变动,而制定律管的律度在汉魏之前并没有多少变动呢?因此这0.5771公分就是新莽律管内径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