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为谋声应气求,以交流古琴音律、指法曲谱之心得。”“仰止前贤,用以互勉”’。由查阜西、李子昭、彭祉卿、张子谦28位琴家,为仰慕严天池创建的虞山派古琴艺术发起成立了“今虞琴社”,意为“今日虞山”,凡“能为操缦,或爱慕操缦而能欣赏之音者”都可加入琴社。琴社成立第二年出版了300多页得《今虞琴刊》,并为严天池先生树碑、画像。发展到今天,今虞琴社己有上海本地及北京、天津、杭州、西安、济南等地及海外个别社员90余人,为弘扬和发展虞山派古琴艺术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5、直接孕育和诞生了吴景略古琴艺术。
吴景略(1907—1987),名韬,字景略,晚号缦叟。少时喜爱江南丝竹,曾
随周少梅、赵剑候、吴梦非学习国乐。1927年,天津王端朴来常任财政局长,王氏精古琴,于是吴景略经人介绍学琴于王氏,未数月尽得其传。此后即勤奋自学,搜集古谱,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1936年4月经琴家李明德介绍,加人《今虞琴社》,结识了号称浦东今虞三杰的查阜西、张子谦、彭祉卿和其它琴人,眼界随之开阔,琴艺日臻精进,由了不断采纳各家特点,熔于一炉,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吴景略一生打谱四十多首,主要采用了《松弦馆琴谱》、《五知斋琴谱》、《琴学心声》、《琴谱谐声》等虞山派代表琴谱。因此,他的演奏深得虞山派精髓,有着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基础,旋律连贯流畅,华丽多姿,有我国南方特有的抒情、柔美的特点。在柔美之中,又往往交错跌宕起伏,激昂进劲的神的,格调新颖,令人神往。在常熟时;吴景略先后招收学生张骥一、蔡树声、朱盂谋、李应候、王理之、沈孝伦、徐中伟、翁瘦苍等。后来担
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期间,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古琴专业人才,其中佼佼者为当代琴界中坚吴文光、李祥霆等,在全国琴坛影响深远。这种结果,虞山派显然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对虞山琴派师承历史及流变的简略叙述。至于虞山派琴人帅承及流变概略,列表附录于后。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考索虞山琴派的渊源及其流变,绝非就事论事而已。应当看到,中国文化史上,各种文化艺术流派众相纷呈,争奇斗艳,薪火传承,不绝如缕。那么,如何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正本清源的基础性工作显然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就虞山琴派而言,只有认真研究它的渊源和流变,才有可能揭示和把握其内在文化精神的代代传续。
把它放在一个“长时段”中估量其历史意义,从综合的文化视野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生成和衍变,也许我们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由于笔者学识浅陋,且资料闕如,本文略引端绪,疏误之处在所难免,谨请海内外同仁批评指止。
2001.4初定稿
二零零一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