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纪德,由他们又相传了桂州月他,浦上玉堂等琴家。据儿工空空《琴社诸友记》所载,小野时期琴友多达一白二十人,日本人尊蒋兴俦为东皋禅师。现存《和文注琴谱》、《东皋琴谱》收有他所作的琴歌,歌词多为历史诗词。(井上竹逸《随见笔录》·香亭迂人《七弦琴之传来》)。《东皋琴谱》的刊行,使古琴音乐在日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据日本三谷阳子《古琴音乐的历史变迁》一文介绍:“清初如果没有心越亡命日本,就不会有日本琴乐的发展。琴,这个乐器在奈良时代输入,琴乐的发展却一直等到江户时代。中国古琴在日本广为流传。东皋和尚之功也。”而追溯到其根本,虞山派之功也。
2、直接影响了广陵派的产生和发展。
徐常遇,字_勋,号五山老人,生于清初顺治年间,扬州人。扬州古称广陵,交通发达 经济繁荣 人文荟萃。徐常遇在此首创广陵派,并一直延续至今、最初徐常遇学习的是由琴家严天池创造的虞山派,他继承“虞山派”的琴风,取音柔和委婉,跌宕多变,节奏比较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崇尚“淳古淡泊”,创立了“广陵派”。
要论徐常遇创立的广陵派十分接近虞山派,这从《琴谱析微》作者鲁鼐(字和式,绍兴人)的话中可以看出。鲁氏曾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徐常遇的《琴谱指法》撰序。序中强调了指法的重要,说徐氏的指法谱“条理微茫,辨析明畅。”使他“三十年不忘之心,一旦得而惬之。”把兽氏指法与徐氏《琴谱指法》比较一番,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技法还是有些不同的。如《大还阁琴谱》所强调的“抹法”必须正出不可斜扫。徐氏仍宗其说,而鲁氏却略而不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徐氏不提及虞山,却还是继承“虞山”。
而鲁氏则成广陵新派矣(现有自号广陵派者仍多用斜扫)。顺便一提,世人皆曰徐常遇为厂陵派鼻祖,然真正开始有广陵风格特点的实源于鲁氏。不过,对于“广陵派”的创立和发展,徐常遇有着重要的贡献。1702年初,他结合平时弹琴的实践,编写了一本《琴谱指法》刻于响山堂,后经他三个儿子校勘,重刻于澄鉴堂,就是现存的《澄鉴堂琴谱》。包括徐常遇亲自题字的《琴谱指法》,是“广陵派”最早的一部琴谱集,从而开创了广陵琴派的繁荣局面。继起者徐祺又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吸收各地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所收三十二曲中以虞山派为主,虞山派琴曲达14曲之多)。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如果以派来论其实徐祺仍可划为虞山派。此后,吴仕柏又在此基础上编出《自远堂琴谱》收93曲。300多年来广陵琴家代代相传,至
今已传到第十二代,绵延不绝,他们不仅继承了徐常遇所创的“谆古淡泊”的琴风,而且在弹奏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在理论著述上更加精深。
但不管广陵派有多少创新和发展,由丁它与“虞山派”的直系近亲关系.“虞山派”的影响尤见突山,难怪蒋文勋(约1804—1860)在其《二香琴谱·琴学粹言》(1833)中指山,广陵派“其气味与熟派相同”,其论颇有见地。
3、直接影响了诸城派的产生和发展。
清代山东诸城涌现了几位王姓琴家,当时称“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他们的演奏风格形成了诸城派并直接派生了今日之“梅庵派。”王溥长(1807一1886)字既甫,派宗虞山,所传十五曲经后人辑为《桐萌山馆琴谱》。其子王作祯(宇心源,1842—1921)传其学,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门(字冷泉,约 1807—1877)称“诸城二王”。王露(1877—1921)字心葵,自幼从其父子作祯学琴三年,以后又学王雩门所传诸曲。综合了虞山、金陵两派的特点,而以前者为主,所传二十八曲辑为《玉鹤轩琴学摘要》。一时和“诸城二王”并称为“琅琊三王”。从上介绍可以看出,诸城派的诞生和发展,受到了虞山派的直接影响。
4、直接影响了近代今虞琴社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