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广东音乐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后来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色,如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为“加花”,使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
广东音乐早期的乐曲基本上是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集体创作的。到了20世纪初,出了一位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带领推动下,创作日趋成熟。出现了《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芭蕉》等一批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为广东音乐广泛流传与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在早期演奏改编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民间创作乐曲,使广东音乐在旋法、节奏、调式、结构、演奏特点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备。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作曲和演奏名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丘鹤俦、尹自重等。其代表曲作有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何柳堂);《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焦石鸣琴》(吕文成);《凯旋》(陈俊英)、《惊涛》(陈文达)、《华胄英雄》(尹自重)及《鸟投林》(易剑泉)等,一时远近争演,深入人心,并蜚声海内外。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沦陷区,广东音乐的生存空间也严重萎缩,发展艰难,创作力锐减,甚至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甜姐儿》、《私语》等。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音乐获得新生。音乐工作者们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其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的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等等。
广东音乐据有乐谱可稽的创作乐曲,累计达千首。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步步高》之外,这里不妨再介绍几首代表作品——
《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饿马摇铃》为何柳堂传谱,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为弦乐主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和采用顿音等多变的音型,突出运用si、fa两音级,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饿马摇铃的形象。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龙飞凤舞》所表现的是民俗节日中挑着龙灯耍戏的长龙的情景。乐曲的主题音调采用切分节奏,富有极强的推动性,顿挫有致,若舞者的步态,前迈后撤,辗转腾挪。小锣的清爽音色,唢呐的声声鸣唱,弹拨乐器的整齐节奏,共同演绎出欢乐的气氛。
《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则是另一种情况。中国传统器乐作品,有不少在长期的流传和改编后,与原来的曲名相差很远。《汉宫秋月》原为哀怨之曲,而《三潭印月》已将哀怨之情尽扫。在原传自北曲的旋律主干上,大量加入了广东音乐语言的细微装饰性华彩,从而使北曲的刚劲绵长,变为粤曲的细腻轻爽。
个性鲜明 别具一格
广东音乐既不像西方音乐的壮观雄美、激昂刚健,也不像我国中原古曲那样悠深空旷,充满历史苍凉感。
以上简略介绍了广东音乐的总体发展状况。下面谈谈它的艺术。
就广东音乐给人的总体印象而言,有三个方面十分突出鲜明:一、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二、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三、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这三大特点,决定了它既不像西方音乐的壮观雄美、激昂刚健,且具外在超越的哲理省思,也不像我国中原古曲那样悠深空旷,充满历史苍凉感;既没有古代庙堂音乐的典雅庄重,也没有传统士大夫孤芳自赏的兀傲高深。总的来说,广东音乐是一种包含着强烈现世性、平民性和开放性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