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何难!”
“这有何难!”是阎肃创作时的口头禅,他自信任何题材都可以被赋予一段恰当的歌词。“‘这有何难’四个字是一个创作者自信心的表现,但真正做到凡事‘这有何难’,却是不易。”阎肃说,“一个创作者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游刃有余。”
1983年,阎肃接到电视剧《西游记》导演杨洁的邀请,为电视剧创作一首主题歌。阎肃想,《西游记》的书、美猴王的戏自己从小就看过不少,太熟悉了。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了:“不就是写猴儿吗?这有何难!”一开始,阎肃思如泉涌,几句歌词脱口而出:“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切情切景、浑然天成,阎肃很得意。但接下来该怎么写,阎肃一下子没了主张:“怎么写怎么不对,师徒四人取到真经就完了吗?各自封佛就完了吗?好像总也没完。没有找到那块‘痒痒肉’,总觉得接什么词都是隔靴搔痒。”阎肃被逼得满屋子乱转,脚踩在薄薄的地毯上。旁边复习功课的儿子烦了:“你乱转什么?你看你都把地毯踩出一条印来了!”阎肃一下子站住,灵感乍现。“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脑子里瞬间蹦出‘路在脚下’的句子来,接着再往前想词儿,于是又有了‘敢问路在何方?’这一问句。这一句出来之后,全盘皆活。”阎肃说。
当时,改革开放正处于艰难起步阶段。《敢问路在何方》伴随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走进千家万户,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了人们冲破枷锁、投身改革开放的豪情壮志。“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会豁然开朗。”阎肃说,“假如我没有读过鲁迅的书,又怎么想到‘路在脚下’?又怎么写出《敢问路在何方》?”
《雾里看花》也是阎肃说下一句“这有何难!”的豪言壮语后,又历尽周折创作出来的。1993年,中央电视台正筹备一台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的晚会,阎肃建议写一首“打假歌”,谁来写?绕了一圈没人敢接,又绕回阎肃这里。“这有何难!”阎肃接下了这一命题作文。但写起来却没有他想的那么容易。“那时,假冒商品最多的是化肥、农药等。但我总不能写‘化肥是假的,农药是假的,皮鞋是真的’吧?怎么把这样的题材化入歌词?”阎肃又找不到“诗眼”了。
阎肃为此吃不下,睡不着,这样过了两周。为了休息一下脑子,阎肃打开电视,恰好电视中正在上演川剧《白蛇传》,其中有一个角色韦陀菩萨,打开一双“慧眼”,可以看清任何事物的真相。阎肃脑海中一闪念:“就从‘慧眼’入题!‘如果都有一双慧眼’?不对。‘我有一双慧眼’?不对。‘你有一双慧眼’?不对。‘送你一双慧眼’?不对。……‘借我一双慧眼’,对!就是它!”有了这一句,整首歌词呼之欲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雾里看花》风靡一时,传唱至今,但人们已经很少再想起这是一首“打假歌”了,不同的人在歌词中找到不同的理解,有的说写的是禅机,有的说写的是爱情……著名词作家陈晓光说:“《雾里看花》这首歌,好就好在它的不确定性,任何人,不管什么经历、年龄、阶层,受过什么教育,都能在这个作品里获得不同的启迪。”阎肃说:“我也没想到人们会从这首歌词中看出那么多门道,我只是觉得假如我没有去过四川,不了解川剧,是不会想到这样去写的。这就是‘行万里路’得到的回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至今仍是阎肃信奉的座右铭。在阎肃家的客厅里,顶天立地的书架占满了整整一面墙,那是他常常汲取营养的宝库。而对于“行万里路”来说,80岁高龄的他今年还跟随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织的“走进红色圣地”采风团去延安等地采风,回来之后又收获颇多感慨,增添几分创作的兴致。“戏剧中的人物,我喜欢沙僧,说话少、干活多,任劳任怨。”这就是阎肃:读书,走路,埋头创作。也只有这样的创作者才会大胆地说出这四个字:这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