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我认为,我们的选手能发挥出今天的水平,还是令人欣慰的。刘冬、孟茜、鲁晓玲、陆明等选手无论从技术,还是从音乐上,都很优秀,决不次于外国选手。当然,从本次比赛来看,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四点:
第一、多数选手缺乏丰富的参赛经验。
在比赛中,印象分很重要,选手应该自信、具备艺术家的气质。比如李云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台风和气质同样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在舞台上该表现就表现,一定要“抓人”,而我们的多数选手缺少上台经验,在台上紧张、拘谨,这是我们需要加强注意的。同时,学校和老师也要多为年轻的选手创造上台演出的机会,才能丰富他们的舞台经验。但是由于选手的演奏曲目多为古典及近现代专业作品,演出的场合受到很大限制。学生在屋里拉得好,不等于上台能演奏好,尤其是当评委坐在台下时,选手不可能不紧张。因而,如何调解情绪,发挥最佳状态,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学问,我们应当对此问题重视起来。
第二、参赛曲目选择不当,也是影响部分选手水平发挥的一个原因。
有些选手的比赛曲目选择不理想,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和比赛的成绩。比赛与音乐会、训练不同,因而,不同的场合应选择不同的演奏曲目。尤其是在重大比赛中更为重要。今年克林根塔尔比赛第一名的欧索科因(键盘式双系统自由低音手风琴)的获胜,与他的选曲也有着重要关系。在今年的比赛中,几乎所有演奏施密特《托卡塔一号》的选手,采用的都是60年代为185贝司手风琴写的演奏版本(德国HOHNER公司出版),而用双系统手风琴演奏这一版本是极不合适的,我们应该采用谢苗诺夫改编后的双系统自由低音版本。类似于费尔德的《手风琴组曲》和《四首间奏曲》、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甚至于佐罗塔约夫的《帕蒂塔》以及某些中国作品,在成年组比赛中已不占优势。
第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选手至关重要。
也许由于国内选手多为半路改巴扬,除了几个尖子技术过关外,多数选手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尤其是在演奏巴赫、斯卡拉蒂等作品时,较为吃力。大部分学生平时光练曲子,而不经过严格的技术训练,在演奏高难乐曲时,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因而,如何加强巴扬基本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拥有精湛的手指技术,是年轻人参加国际比赛的最基本条件,不仅是手风琴,所有的乐器都是如此。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钢琴大师刘诗昆访谈录”(见鲍蕙荞《钢琴大师访谈录》),大家看了就会明白他为何能在1958年举行的“老柴”国际钢琴大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第四、国内演奏巴扬的选手女生多于男生。
不知这应不应该算是一个问题。我们演奏的许多俄罗斯经典作品都属于大份量,例如祖宾斯基的《奏鸣曲第二号》,作品演奏时间长达22分钟,《帕蒂塔第一号》需要20分钟,等等类似于这样大型的作品,恐怕一般女生在体力上很难达到。当然,我仅仅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男生来学巴扬。
高:这倒让我想起里普斯在访谈录(1999年2月28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中所说,“巴扬是一种“男性的”乐器。在学校里(指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院)80%是男生,20%是女生。你会看到参加国际比赛决赛的选手都是男性”。暂且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问题来说,但决不是说女生拉琴就绝对不占优势,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另外,据我所知,比赛中也有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有的很优秀的选手却没有进入决赛,您能否就此谈谈感想?
张:这次比赛中确实也出现了一些意外,比如冯瑶同学就是一个优秀的选手,她在比赛第一轮中发挥正常,而由于比赛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却被刷掉了,没能进入二轮,这是很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