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苗诺夫是一位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俄罗斯当代手风琴作曲家。他创作并改编了大量题材广泛、风格迥异的巴扬自由低音手风琴作品。其许多作品经常被各国选手选作国际大赛的参赛曲目。其中他的奏鸣曲二号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奏鸣曲是以西班牙巴斯克民族音乐题材创作的。熟悉西班牙历史的人会知道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立宪王国,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尤以巴斯克最具民族个性。它的民族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令人叹 服的凝聚力,谢苗诺夫先生在这首奏鸣曲中以手风琴音乐的形式表现了该民族优秀品质和人文情怀。本人在演奏这首作品中深受感动,这震慑人心灵的音乐驱使我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调式等方面做了尝试性的研究,今成此文肯定存在许多浅显认识与谬误,以请前辈和同行指正一二。
一 曲式与和声
(一) 曲式
从总体上的结构特色看,这部作品为三个乐章的奏鸣套曲结构。三个乐章的风格虽然遵循着奏鸣套曲中最常见的顺序,即快板——抒情的慢板——活泼而急速的快板,但是,它们又是在非间断性的演奏中彼此毗连起来,在乐章之间的紧密联系下,突出了主题材料的统一性,形成了一个近似不可分割的“单章”结构作品。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第一乐章的“核心音调”为长度仅两小节的民歌旋律,这个“核心音调”的多次重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紧接着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也是由这个“核心音调”延伸、变化得来。这颇像中国文学修辞中的“顶针”手法:
(谱例一)
从听赏层面讲,音乐材料的“顶针”手法使欣赏者对第二乐章的主题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便于听者理解与接受;从作曲技法上看,这种写作手法增强了乐章之间的联系,维系了整个套曲的整体性。
2.第一乐章由最后由一个低音不间断地过渡到第二乐章,两个乐章彼此串连,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整个套曲的整体性构思。
3.第二乐章的尾声部分预示了第三乐章副部特有的5/8拍节奏型:(谱例二)
在第三乐章中,呈示部与副部之间的连接段旋律来源于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在再现部之前插入了第一乐章的引子。
上述这种音乐材料的“先现”与“再现”,成为强化“单章”结构内聚力的重要因素。
4.第三乐章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再现了第一乐章的核心音调与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虽然两个主题的再现都是变化过的,但仍然可以比较容易地辨别出来。(谱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