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现状
建国后古筝艺术事业的振兴,当首先归功于各阶层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倡举,以及他们献身于专业和业余的古筝艺术教育的执著精神,从而使古筝艺术走进了社会主义艺术院校的课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古筝专业人才和日益壮大的业余演奏队伍。
用于艺术院校的教学曲目,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民族民间的传统筝曲,二是由民歌、戏曲和其它器乐曲改编、移植的筝曲。在古筝艺术实践活动中,虽然也创作了一些筝曲,但为数甚少,最多的还是口碑世传的民间传统曲目,其风格、技巧、数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居最主要的地位。1961年古筝名家在西安开第一次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时,这些被纳入教学大纲的传统曲目,构成了初级、中级、高级的系列教材,虽然在古筝教材典范、系统方面,对全国筝业起了良好的作用,但3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材,以其超稳定的循环机制,作缓慢而持久的周期运转,就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了。
这些筝曲,绝大多数源自民族民间,是民间艺术活动以及审美取向的信息层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久不衰的承传性。它不仅对继承传统、发扬不同风格流派和地方特色方面显示了长久的适应优势,而且对建国后的古筝专业建置积淀了丰厚的教材,同时对新编新创筝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毫无疑议,如果没有这个传统及其借鉴,也就没有象今天这样盛况空前的新局面;反言之,正是基于古筝艺术有了盛况空前和新局面,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趋势着眼,冷静地去认识过去,为的是有效地把握未来。应当承认传统筝曲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比如缘自声腔母体的筝曲结构比较简单,技巧不够丰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局限性,器乐化程度不高等;有的曲目内容古旧,远离现代生活,有的曲目内容和形式均属旨趣欠佳、品位不高,缺乏生机和时代精神,很难引起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曲目如果不是借助于教材会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