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创作机制
筝曲创作落后,有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专业分工的局限等等原因。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有碍于繁荣筝曲的境况逐步得到改善。如不同风格流派之间由封闭内向型日趋开放交流,纳入教材的优秀新作渐渐增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合作编创新曲作的尝试正在探索之中等等。设想如果我们注意从成功的探索中总结经验,及时予以宣传推广和理论导向,使之来自实践的理论法制化,使创作活动受制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否有利于创作的繁荣?再如,设想变过去的作曲、演奏相分离,为作曲、演奏相结合,即实现艺术生产(作曲),消费(表演)一体化,无疑有利于双方专业技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大大提高艺术生产力,提高艺术质量。据此建议:
为艺术院校的古筝等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增设作曲课,作为演奏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目。(笔者了解到,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建制编创教研组,专为民乐专业学生开设民族作曲课程,总结、研究民族的特有曲体规律,教授学生,以弥补学生学西洋和声、曲式共同课的不足,初步收到了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必须交验器乐曲一首。)此外,聘请作曲家和有创作实践经验的演奏家授课,理论联系实际,作曲结合演奏,必然使古筝等特性乐器的独奏曲作曲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作曲专业学生也可增设民族乐器演奏课,熟悉掌握一两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作为沟通“隔行”的中介,两相结合,优长互补,也不失为提高民族乐器独奏曲作水平之良策。
“一专多能”的倡导,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艺术事业的需要,而且是防止唯技术而技术、艺匠式育人意识滋长的积极措施,对于培养智能型、多技能、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艺术人才,有其深刻的建设意义。现在筝专业学生,入音乐学院附中前已学筝4——6年,到了附中再学6 年,升入大学再学4 年,如攻读研究生,再学2 年,加起来16——18 年;最少的也有14 年,古筝专业有那么多教材吗?有的音乐院校虽规定学生开第二专业,但考核、要求不规范不严格而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