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意象——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关键
什么是意象呢?普通心理学认为,人在感受客观事物时,刺激就在头脑里留下印迹,在这之后,刺激物虽已消逝,但印迹仍在头脑里保持,必要时这印迹又能显现出来,在头脑里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意象来自感知,是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它是记忆的重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6】当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对于意象的心理机制是这样说的,“意象是与‘不在场’事物进行接触的一种方式,是赋予这种事物以心理的呈现或心理的存在的一种方式。‘不在场’这个词此处意味着两种不同的事物。它可以表示为某些实际存在的,但由于是在别处而并没有出现在眼前的人或物;但它还能表示为某种实际并不存在,必须创造出来才能存在的事物。也就是说,意象具有把‘不在场’事物再现出来的功能,但也具有产生出从未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功能——至少在它最早的初步形态中是如此。通过心理学上的再现去占有一个‘不在场’的事物,这可以在两方面获得愿望的满足。它不仅可以满足一种渴望而不可得的追求,而且还成为通往创造力的出发点。因此,意象是使人类不再消极地去适应现实,不再被迫受到现实局限的第一个功能。” 【7】由此可见,意象既然作为创造力的出发点,那么在手风琴演奏这种二度创作活动中就必然会发挥其不容忽视的作用。科学及常识告诉我们“意象的种类很多,有多少种感觉就有多少种意象,但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两种,多数人以一种方式占据优势” 【8】音乐的特征是音响,它的感受依赖于听觉,因而人们头脑中显现的音乐基本是听觉意象,并且,人们常常说的音乐意象其实就是指听觉意象。正因为音乐意象具有创造的能力,当我们进行手风琴演奏时,知觉勉为其难,意象一开始自发地介入到这一心理过程中。它的存在,是以其独特的原本模糊的,也容忍模糊的形式与状态弥补了知觉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空白。音乐音响刺激演奏者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知,一种是全新的音乐感知材料,另一种是与以往大脑中储存信息相匹配的感知材料,后者便会很快参与到音乐思维等一条列心理活动中形成意象,而那一部分新的音乐感知材料便会存储在大脑中为下一次音乐的刺激奠定坚实基础。这些音乐感知随着外界音响的不断反复刺激便会越积越多,感知材料积累得越多,意象的形成便会越容易。
①意象的形成
下面以手风琴音乐的演奏学习为例来谈谈意象的形成及作用(以手风琴演奏“斯卡拉蒂的d小调奏鸣曲”为例)
首先,音乐意象来源于音乐感知,音乐感知是形成意象的基础。当我们一看到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以往的感知便会告诉我们斯卡拉蒂奏鸣曲的作曲风格,音色特点。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多为羽管键琴和管风琴而作,而且这些奏鸣曲多为教学而作。因此他的每一首奏鸣曲都类似一首练习曲,要求演奏者从中解决一定的技巧运用和音乐解释方面的问题,这些技巧包括双手交叉演奏、快速的重复音、横贯整个键盘的琶音音型以及符合当时键盘演奏的装饰音等。斯卡拉蒂在技巧上运用了许多不同以往的大胆的创新手法……这些都是我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相关的信息。其次,要精细地感知乐谱上符号形式与表情记号、演奏方法等一切标记。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要孜孜不倦地、无懈可击地、真实地认识作者原谱精确的节奏、毫无瑕疵的音准,小心表演的力度、音色的、拍子的、唱法或奏法的指示是真正艺术表演的绝对先决条件。【9】下面,以斯卡拉蒂“d小调奏鸣曲”为例进行分析:
这首乐曲是早期奏鸣曲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巴洛克晚期,巴洛克时代的建筑艺术注重结构美,注重精巧的装饰,外观富丽堂皇,所以斯卡拉蒂的装饰音随意性较大。在手风琴演奏时要快速而轻巧,颤音也可以多加密度,剔除章法制约,具有狂舞中的歇斯底里的颤抖,这与巴赫的神性哲理均衡深刻、亨德尔的世俗光辉简明欢乐截然不同。巴洛克时代的记谱并不是很细致,颤音前面也可以加回音,或在音的上方二度音开始,也可以直接开始,没有具体的要求,主要目的是回避刻板、突出轻巧的节奏和灵敏的装饰,做到干净利落,色彩鲜明。这种富于华丽繁缛的装饰音曾被德彪西称之为“音乐的花纹”。斯卡拉蒂其他作品中的装饰音和颤音也基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