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进行手风琴的演奏过程中,乐器的音响效果刺激着感官,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音乐运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内心听觉要求演奏主体经历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形成意象,再由意象反作用于演奏主体,尽管是可能的,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是件非常困难的事(由于这种瞬间形成意象的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在极短的时间内音响刺激听觉器官,音乐感知是我们感受到音乐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所形成的意象只是反作用于由乐器产生的音响刺激所形成的音乐感知,再由音乐感知直接控制与调整演奏音响和演奏的状态,即音乐感知是演奏过程中听觉意象转化为动态音响形式的中介。在手风琴演奏中,听觉意象经过以上的心理过程指导手指动作发出与听觉意象相符的客观音响,这个过程也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所需的演奏音响就是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演奏技巧也随之成熟起来。
(三)想象——表现音乐的桥梁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生理机制,它是贯穿于手风琴演奏中的一种心理要素。手风琴演奏中的想象,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研究和领会基础上的。这种想象的根本要旨,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态与其表现对象是情感的、形象的、意境的及推理逻辑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领悟和想象。因此,演奏者的想象,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形成艺术形象,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生活艺术。它通过表演(演奏、演唱)使人感受音乐形象——音响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使演奏者达到表现音乐的目的。
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说,想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爱因斯坦毕生热爱小提琴演奏,他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1】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表象是构成想象的基本材料,离开了表象,就不可能有想象的心理活动。简单地说,想象就是表象的联合或融合;详而言之,想象就是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对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形象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想象是一种高级的理论认识过程。有对现实事物的多次感知,没有记忆表象,想象就没有加工素材。想象是在物象、表象、意向、上形成的。物象——是视觉感知客观实体的形象。表象——物象经过艺术家的记忆在脑中留存下来的形象。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画面和视觉形象—— 物象,都不是听众从音响中直接感知的,它必须通过想象活动才能完成。音乐从本质上讲不是“造型艺术”。即使标题音乐,其中有某些“造型”因素,也只是借景宣情,其终极目标仍在于“表情”,即“情象”。
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画面和视觉形象——物象,都不是听众从音响中直接感知的,它必须通过想象活动才能完成。音乐的音响,一方面通过象征性的表现给听众提供对于某些画面的想象,另一方面通过对情绪气氛的渲染触发听众对某些视觉形象的联想。正如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所说:“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画家,也是一切物质最不高明的画家。”音乐中的画面是一种摆脱了物质性的心灵状态,而永远存在于听众的内心想象之中。为了更好地传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需要蕴积丰富的表象。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对这一点很有体会:“表达一件作品,主要是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要忠实,又要生动。为了忠实就是彻底认识原作的精神,掌握他的风格,熟悉他的口吻、辞藻和他的习惯用语。为了生动,就得讲究表达的方式、技巧和效果。而最重要的是真实、真诚、自然,不能有半点儿勉强或做作。”这里所指的“忠实”就是指深刻理解作曲家的艺术语言,"蕴积表达该作品的丰富表象。表象的蕴积越丰富,想象越广阔、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