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风琴演奏中的个性发挥
任何一种乐器都有其不同的演奏技巧与表现方式,每一种器乐的演奏过程都是演奏者对其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对于手风琴演奏者来说,具有娴熟的技术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过分强调技术技巧而忽视对音乐作品本身内在的意义的体验和理解,那么,演奏很可能会陷入程式化而缺乏个性和感染力。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 一切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是在那个被他们破坏的程式的废墟上建造新的大厦的,他们的伟大并不在于他们获得技术的空壳,而在于他们的知识和他们对作品内在意义的把握”。然而怎样才能把一首首乐曲演奏好,将乐曲的意趣正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呢?这是当前广大手风琴演奏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作为演奏者,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演奏,演奏者的任务是什么?手风琴演奏是作曲家完成音乐创作之后由演奏者继续下去的第二创作过程。演奏者是作曲家与听众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他的任务是通过对乐谱的详尽分析、研究,从那一行行“静止的音乐符号”中去探索作曲家“内心流动着的音乐”,反复地体验、想象、吸收、创造,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用娴熟的技巧在琴上把音乐准确地表现出来介绍给听众。
手风琴演奏应具有个性。个性,是表现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行为和心理活动趋向。手风琴演奏中的个性是深究,是发挥,是演奏表现的自由创作,缺此创作则少了艺术的天真。它是一种融演奏者生活感受、艺术态度及表现技巧为一体的精神气质,是一种既恰当地体现一定作品中基本思想内容、音乐风格,又能创造性地补充、完善原作的艺术能量。手风琴演奏中的个性常具如下特征:(1) 手风琴演奏中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性。现代社会的人文环境日趋多变,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空间随之变得越来越大。这一切要求音乐演奏者具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积累,并藉此进一步充实、完善不同作品的表现空间。由于演奏者较之作曲家更具有舞台演奏的直接性、灵活性,其各种细节的处理所形成的总体音乐效果更具有现实中的感染力。(2) 手风琴演奏中的艺术个性不是纯粹的“自我”体现。这种艺术个性是作品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的补充与完善,是作品艺术上的升华,因此,即使是在作品中重要的高难度技巧段落,演奏者亦不应当存在有片面的炫耀心理,而应将其看作是作品本身一定内容与情绪的发展与延伸。(3)演奏中的艺术个性是具体的,高度发展的。优秀的艺术个性通常具有丰富而又细腻的音乐表现色彩,能够自如地掌握乐器的技巧变化,能够熟练而完美地处理调性、调式等各种和声及乐句层次等环节的性格变化。(4)手风琴演奏中的艺术个性,包括对于作品中某些段落的富有成效的即兴处理。音乐演奏中的“即兴艺术”是音乐基本属性的一种体现。由于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谱面的作品,与舞台效果永远存在着一个艺术空间。可以说,没有即兴的艺术就没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再创造,也就没有演奏者艺术个性更加生动的体现。
如果手风琴演奏者的音乐表现中,缺乏艺术个性其效果是机械、单调的。那么,手风琴演奏者在具体作品中究竟如何体现出其艺术个性,其中独奏、独唱者与乐队队员、合唱队员在体现艺术个性方面的区别又是怎样呢?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把握不同的作品形式,发挥其艺术个性是十分必要的。
(1)联想的触发在实际过程中,演奏者对于某一作品的认识多从感性体验开始。如指挥家研究作品无论是从先默读还是先在手风琴上视奏总谱入手,其目的都是首先从慎密的配器与结构中获取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组合的基本印象。这种基本音乐因素使人产生或近或远,似曾相识的思想或情绪,同时在音乐的进行中给人以一定民族文化特征、生活背景方面的联想,成为既奠定演奏者对作品感性认识的基调又形成与观众的共鸣关系的第一条纽带。(2)理性的构思演奏中的艺术个性并不是演奏者心血来潮、随心所欲地呼来唤去的表演冲动。不同形式的作品、不同的内容要求、不同的曲式段落在艺术个性方面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艺术家对于具体作品的理性认识及恰到好处的个性体现是其作为艺术家的重要标志之一。通常,成熟的音乐演奏者面对一部新作品时,都不同程度地经过如下步骤:分析乐谱(视奏、视唱)——确定曲式、曲调、节奏、和声的构成及其风格——区别结构重点(开始、过渡、高潮、结尾等)——确定即兴范围(情绪;速度;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