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手风琴演奏中个性化的音乐表现
(一) 心理感受是一切音乐表现的基础
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在进行演奏之前,要求我们的听觉具备两个功能。一是在我们的手指按下键之前,必须对要发出的音响要有一种设想。即要想象我们要演奏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声音还没有发出但自己的听觉已经有了想要听到的音响。二是当声音发出后,用自己的耳朵去检验,判断发出的音响是否和自己所设想的一致。手风琴演奏作为二度创作,又是赋予一度创作生命的创造。成为联系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中介。二度创作时,要以作曲家的乐谱为依据,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其性质,以主观臆造的音乐形象来替换作曲家原作品形象。
这里所说的心理音乐感受力,就是我们日常提到的音乐感觉。体验、想象、理解与领悟相结合是实现个性化音乐表现的心理基础。必须对所演奏作品这一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巧妙地把感性体验、想象、理解与领悟相结合,去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外在的物质材料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有机整体。人与人之间音乐感觉的差异,不否认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手风琴演奏中对于感受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属于声音的艺术,感受“声音”是手风琴演奏中注重情感表现和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虽然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可以直接地概括和描写事物的特征,提示事物的本质内涵。但是,通过千变万化的声音色彩及其律动组合,也完全可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在情感表现上,具有比语言、文字更直观、更丰富和更生动的特点。而要达到和实现这样一种目的,首先取决于演奏者对声音的感受和把握程度, 手风琴演奏尤为如此。具备良好的感受和分辨声音质量的能力,是掌握科学的演奏技法的前提,而科学的, 手风琴演奏技法又是为最终的声音表现服务的。也就是说,优美动听的声音虽然是通过指尖流淌出来的,但必须经过心灵的感受才能完成。因此,科学的演奏方法,良好的演奏技术来源于触键的正确性和技巧性,而要掌握和具备这种能力必须以指尖、手臂以及身体多种器官和心灵深处的感受力为依托。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的锻炼,充分体验下键的力度与速度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领会“放松”与“紧张”的对立统一性;感受整个身体的协调一致性;辨别声音的歌唱性、连续性以及弹跳性;等等。从而更好地把握“强而不燥、弱而不虚”等各种技术要领。总之,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掌握,虽然是通过手指及身体某些相关器官和部位完成的,但还要靠心灵的支配和体验。只有做到琴身如一、手脑并用,其技能感受力才会大大增强,最终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奏技术和方法。
音乐属于时间的艺术,感受音乐的“时间性”,也是手风琴演奏中注重情感表现和培养的重要因素。音乐的时间性的内涵也是多方面的。其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的,超出了规定的时间范围,“声音”也就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说,演奏者对于各种技术因素以及对于作品所具备的情感因素,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充分地表现出来,否则,都是不完美的。其二,音乐的跌宕起伏、动静结合、张驰有序的运动过程也是时间性的具体体现。一提到时间,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时钟刻板的嘀哒声,这是很自然的,是合乎生活规律的正常联想。但是,音乐中的时间性,除了机械式的时钟运动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恰当地表达音乐的感情起伏,如何让音乐的进行合乎心理的感受而不停地流动、延伸和升腾。因此,只有正确地把握音乐进行过程中的这种“时间性”,才能更好地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情感。
另外,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感受情感可以说是训练和培养音乐感受力的最终目的。因为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她如同生命中的血液一样重要。血液可以说是生命的源泉,她滋养着人体的各种器官,能够赋予人体鲜活的语言、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情感等等。就音乐艺术而言,如果离开了情感,所产生的只是枯燥无味的声音而已,不仅无法带来艺术享受,而且也同样会令人烦躁不安。由此可见,音乐的血液——情感,其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手风琴演奏中一定要把情感的培养与感受贯穿于各个环节中,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而音乐中的这种情感又是通过声音来传达的,声音蕴育着情感,情感激活了声音。这就是所谓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真正内涵。总之,好的声音虽离不开正确的弹奏技巧,更离不开情感的润色。没有情感的音乐如同僵尸一般,就会失去生命力。音乐是为听众服务的,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听众。由此可见音乐心理感受力在手风琴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