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进行手风琴的演奏过程中,想象是表现音乐的桥梁。它必须保持对象完整的形态。
(1) 实际演奏与听觉想象的统一
在演奏中,演奏者所奏出的音响是否符合或者接近或者完全就是他心中意象,唯有演奏者本人的耳朵才能检验。现在有不少人完全不用或几乎不懂得用耳朵倾听自己的演奏,不去或不懂得去用耳朵检验自己弹出的实际音响。心中的音乐(意象)不一定就是耳闻的音乐(音响)。意象是心灵的、精神的主观的东西;音响却是物质的、存在的、客观的东西。主客观之间要实现统一桥梁是耳朵。只有敏感地用耳朵,将客观的音响与主观的意象相比较,才能找出差别或差距,并依此调整或修正动作,通过动作的改变,使实际的音响接近理想中的意境(意象境界)。演奏者要从听觉上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如果演奏者不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旋律特点,节奏变化,不能指出和声的作用,以及风格、情绪 、情感、思想内涵……,他的演奏也只能是一种最一般的,似是而非的不准确的,形式上的演奏。这种演奏是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打动他人的.例如,手风琴曲《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我国古代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真诚善良的向往和渴求。作者李遇秋也借其主题思想吐露了自己对艺术虔诚的追求。 美好的乐曲以铺陈展衍、婉然雅致的开始,刻画出一个美丽、善良的天女形象。江南水乡民间音调的感觉,有如天女手捧鲜花,撒向人间,企盼着美好的祝福融入善良的心灵,洗去尘间的恩怨是非。这情感丰富的点题音乐,描绘出一幅田园山色的秀丽风光,全曲的主题思想在这美好背景的衬托下得以展现。似一幅山水画,清怡、恬静,沁人心脾,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
(2)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的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手风琴表演艺术的基础,而音乐是形象思维艺术,从这点来讲,想象力在手风琴演奏中就显得非常必要的了。另外,在注重情感想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声音的想象。因为,作曲家是通过乐谱的音乐逻辑语言给演奏者传递信息的,而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必须通过乐谱的些特定符号,并带着个人的想象力和真情实感,用恰当的弹奏方法使之变为动听的声音并且传递给听众。因此,在出声之前首先要想象出所要发出的音响效果,如高山流水、小鸟鸣叫、狂风怒吼、吟吟的歌唱和内心的苦闷等等。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的整个思想完全沉浸在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之中。我们的大脑同时进行着一种扩展性思维活动——联想,通过主体的联想,使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当我们被作品表现的欢乐的或悲伤的情绪所感染时,便会使我们立即回想起主体的生活经验中曾经亲身体验过的或者耳闻目睹的相同场景,从而加深对这一情绪的体验,使主体最大限度地投射在这种情绪之中。但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的不同,反应的敏感性不同,阅历的深浅不同,同样的情绪体验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联想还可以大大超过音乐自身所表现的情绪,发挥音乐“巨大”的感染力,经常有人在欣赏音乐后会激动不已。1875年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听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我已经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钱仁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音乐美学问题讨论集》第146页)这不仅是音乐本身的结果,而是当听者在感受到某种情绪色彩后,音乐的感染力触发了人的想象力,引起了听者的广泛联想,从而形成了“正反馈耦合”的效应,使这种力量显得无比巨大。然而,假如没有音乐的这种感染力的驱使,想象便不可能发生。
手风琴演奏者应该永远记住演奏时要把曲子带进他们的想象中去,注意力应高度集中,意念应灌注于音乐中,弹出他们所想象的音乐。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是最抽象、最有时空容量、最需要接受者进行再创造的艺术。音乐的色彩是用心灵绘制的,因此它又是只能用心去看、去读、去听的艺术。直通心灵的艺术就是音乐。如果你特别喜欢哪首乐曲,肯定因为那首乐曲融进了你个人特有的记忆、往事与体验。把你想象的音乐演奏出来。演奏者应把自己与乐器直接联系起来,让声音充满脑海,并将其弹奏出来,然后有分析地听听你自己演奏的。分出自己想象的音乐与自己演奏的音乐有无差别、距离,找出差距后,要努力缩短内在想象和外在表现手法的距离。时时反思,你是否在演奏自己想象的音乐,是否满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