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演奏者要演奏好一首作品,在演奏前必须进行审美体验。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容,风格及特征。为了达到目此的,必须作好以下的分析工作:
(1) 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分析与把握。
这就是说客观地研究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全貌,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体宏观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说,杰出的作曲家柴金,诞生于一个将音乐视为至高无上珍宝的民族。其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作品——《柴金奏鸣曲》,便包含了一个音乐家的天赋和一个俄罗斯人的爱国之情.要演奏好柴金的《b小调奏鸣曲》,首我们要知道该作品,的创作意图思路来源于苏联的卫国战争,它描绘了苏联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的情景。1941年,德国侵略者开始向苏联发起进攻,苏联人民奋起反抗。经过了四年的艰苦的反法西斯的反侵略战斗,才终于把德国侵略者赶出国境,并乘胜追击。攻占了德国首府柏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40年代苏联人民进行的卫国战争,牵制了法西斯集团的大部分兵力,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就诞生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苏联人民以牺牲两千多万同胞的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胜利,足以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柴金专门为巴扬手风琴所创作的《b小调奏鸣曲》,正是诞生于这段伟大的历史背景下。也只有经过伟大历史的洗礼,才会诞生这样杰出的作品。了解了这一客观历史事实后,我们就能领悟出这是一首历史的史篇。它将是紧张的、悲壮的、勇往直前的音乐气氛。这对于演奏是有很大帮助的。此外,还要研究作曲家的世界观,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特征,特别是所演奏的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思想内涵。还有要研究所演奏的作品的作曲技法、形式、及旋律、和声、织体、曲式、音色等微观方面的结构功能特征,并将其与作曲家的个性及创作风格、时代相结汇通融合,从而形成对该作品的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一工作是演奏者的广博知识与严谨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所以演奏者应重视培养自己的丰富广博的知识并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 对作品进行感性的主观体验。
演奏者经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之后,感性的因素以及表演的冲动就会闪现。对此演奏者应十分珍惜,并要以此作为重要的参照而进入对作品的主观的艺术体验。即以感性为主的对作品的主观体验。在这一体验过程中,演奏者要开始考虑如何将自身的艺术个性有机的渗入到作品之中,或者确切地说如何将客观存在的作品划为自身的艺术个性化的音乐审美意识中,并从此生发开来,以致扩展到整个作品的心灵溶解。这就是演奏者对作品的主观艺术体验。也就是以感性为主的对艺术客体的“改造”过程。以理性为主的客观分析,是艺术客体本身“作品”为标准。以感性为主的主观体验是以艺术主体本身(演奏者)为“标准”前者是从内到外,后者是从外到内。二者相互循环,相互作用。最后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时候演奏者心中的作品已不完全是作曲家心中的作品。它即将是被演奏的二度创作的“蓝图”,是演奏艺术中的重要的基本布局。理性分析研究过程,演奏者的知识和智慧力量的体现,感性的体验和感悟是演奏者的美感和音乐本质力量的体现,二者都是手风琴演奏的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演奏者既要注意丰富自己的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美感能力。
对作品进行感情的体验是手风琴演奏音乐表现的重要环节。手风琴演奏者要想使自己的演奏深刻感人,就必须对所演奏的作品进行深刻、细致的感情体验。首先必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动态,然后深入细致地体会情感所形成的程度、层次、个性、及发展变化的逻辑。这就要求演奏者以客观的态度把作曲家的感情、情感及思维世界变成自己的。使自己能置身作曲家生活的时代,与创作的环境。将自己化身为作品的创造者,使自己成为“主人翁”。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曲家心中的情感意向和情态结构的基本模式。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必须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创造实践经验,准确掌握情态结构的基本色调。体验乐曲中的情感类别,层次与程度、变化的幅度与力度、有的作品的感情是热烈奔放,如方圆改编的手风琴曲《百鸟朝凤》、《北京喜讯到边寨》。而有的作品的情感却是内向的。如李遇秋的《沉思与酣歌》、李未明的《归》、王树生的《诺恩吉亚幻想曲》。而有的作曲家的情感内涵却是极其丰富的,起伏很大,爆发力很强的。如李斯特的《匈牙力狂想曲》、冼星海的《黄河组曲》(任士荣)改编等等。这些作品的情感特征都与演奏古典大师巴赫、亨得尔、斯卡拉蒂等的情感特征不同。在演奏这些作品的时候,感情的起伏往往不能太过分,既有要情绪的对比,又要显得自然平和。手风琴演奏必须认真细心地分析,体验及把握各种风格作品的情感特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