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中国的手风琴教材极少。系统的手风琴练习曲还没有传入,沈阳音乐学院在设立手风琴专业之初,只能根据钢琴的《车尔尼练习曲》和部分“巴扬”乐谱改编一些院校内部发行的练习教材,常治国回西安音乐学院任教后,在1957年也曾根据钢琴教材汇编了《车尔尼手风琴教材》(三册);乐曲方面,则主要是俄罗斯音乐家带来的俄罗斯、东欧的手风琴轻音乐,如:《喀秋莎》、《拿波里民歌》、《加伏特舞曲》、《杜鹃圆舞曲》、《纺织姑娘》等,也有一些中国民间音乐小曲、革命歌曲改编曲,如:《歌唱祖国》、《八路军进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另外改编一些钢琴乐曲,如:《军队进行曲》等,以中小型乐曲为主。对于教材音乐方面的处理,除了沿袭俄罗斯手风琴专家的教学方法,主要借鉴钢琴的教学经验和演奏技巧,并请沈阳音乐学院的一些钢琴专家和外教加以指导。虽然不够完整,却基本形成了以音阶琶音、练习曲、乐曲三部分组成的手风琴教材,产生了比较系统的专业化手风琴教学模式。1952年后,中国才又开始陆续出版了少量的手风琴教学书籍,包括部分前苏联手风琴教材的中文翻译版本。
60年代后,四川音乐学院的吴守智来西安音乐学院跟随常治国进修手风琴,在1963年常先生调往铁一局文工团后,吴守智又去东北向张子敏继续进修,学成后回四川音乐学院开设手风琴专业。天津音乐学院则是在1958年建院时,就将手风琴作为键盘系的专业之一开设了,最早的教师是已故的郭汀石教授,后来是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留校的王域平教授。武汉音乐学院于1976年开设手风琴专业。至此,中国专业手风琴教育机构基本创建成型。
这几所第一批将手风琴纳入专业教学的音乐学院,除了通过招收附中、大学学生,培养专业化的手风琴人才外,还在“师资班”、“群干班”等音乐培训班中开设手风琴课程,虽然由于教材等因素的限制,在今天看来这些手风琴课程的教学内容属于最基本的普及性教育,但这些音乐培训班的人数多、范围广,迅速扩大了手风琴在中国的传播。
建国之初使用的手风琴,主要是从意大利、德国以及东欧进口的,1952以后,中国才逐步在天津、上海、营口建立了手风琴厂,有了诸如“鹦鹉”、“百乐”、“幸福”这样中国自己品牌的手风琴,在不到50年后的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手风琴人数最多的国家。
二 军队、地方文艺团体对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对中国手风琴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早期的手风琴音乐就诞生在军队中。建国后,中国军队传承革命战争岁月音乐文化的光荣传统,在不同兵种和各个等级的军队编制中都成立了文工团(队),又一次推动了手风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军旅手风琴音乐 ”。正如吴守智教授所总结的:“五、六十年代,解放军部队十分强调加强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丰富连队的业余文化生活。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经常到基层为广大指战员进行演出,为了密切军民关系,也经常为地方演出。这种各地巡回、四处奔走的表演,为了轻装和小型化,无法采用乐队或钢琴伴奏,几乎所有的伴奏任务都由手风琴担任;同时,部队的手风琴专业工作者,为了帮助基层开展文娱演出活动,培养有伴奏能力的手风琴业余爱好者,举办了无数期培训班,为手风琴事业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 由部队和专业院校培养的手风琴工作者,又充实到歌舞团、宣传队、青少年宫等文艺演出团体和工厂、学校等集体单位,为繁荣我国的音乐文化,也为发展我国的手风琴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手风琴音乐文化就是这样通过基层演出和教育一层层地普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