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最早的源头,是为中国革命歌曲伴奏。中国风格的手风琴原创音乐,是在建国后才出现的。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赋予艺术性和群众性的革命歌曲和合唱,如《大刀进行曲》(麦新)、《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团结就是力量》(卢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等等;还有许多运用民间曲调改编的歌曲,如《东方红》、《解放区的天》、《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后来还创作了《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和《白毛女》这样的歌剧。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边区文艺工作者演出这些歌曲节目时,手风琴作为一件携带方便、和声性强的乐器,经常被用来伴奏。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启蒙,就是从为这些中国歌曲伴奏开始的。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音乐活动中,手风琴除了担任伴奏,还会做独奏表演。由于战争环境和演奏者自身音乐知识的限制,独奏曲目非常少,主要是群众革命歌曲、民间小调,配上简单的伴奏,这种演奏形式在当时很受广大听众的欢迎。除此以外,经常演奏的曲目还包括《多瑙河之波》、《双鹰旗下》、《重归苏莲托》等外国侨民流传来的苏联、东欧乐曲。
早期的手风琴伴奏音乐虽然简单,但决不是消极、被动地对歌曲的单一重复,而是一种从革命歌曲的内容和结构出发的“艺术再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早期的手风琴艺术家在中国民族民间的旋律上进行欧洲传统和声配置的最初实践,并逐渐认识掌握了具有东方色彩和民族特征的和声效果,这对后来中国风格的手风琴乐曲的改编和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由赵家恕、李遇秋根据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革命歌曲《游击队歌》改编的同名手风琴乐曲,就是通过运用“加花变奏”和“移高八度再现旋律”等手风琴伴奏技法编写而成的(谱例1)。
手风琴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文化,在为中国歌曲伴奏的过程中逐渐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繁衍出自己新的音乐内涵,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道路就是这样开始的。
第二章 发 展(1949—1976)
第一部分 建国初期十七年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普及 (1949——1966)
建国初期的十七年,是手风琴在中国的普及阶段,也是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对文化艺术采取的积极扶持政策,给包括手风琴在内的所有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
由于手风琴音量大、体积轻、价格适中,很适宜在部队、学校、文工团使用,因此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手风琴的热潮,借着这股热潮,手风琴通过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军队、地方文艺团体这两种途径在中国传播开来,完成了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普及。
在1950-1956年的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家先后在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音乐专业院校开设了手风琴专业,有计划地快速培养了许多专业性的手风琴人才,充实了中国手风琴教育的师资力量,使中国手风琴教育面向大众,并向专业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同时,手风琴在部队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在短短的三、四年内,手风琴手由寥寥数人迅速扩大到成千上万,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演奏员。仓库里堆满了从欧洲进口的各种牌号的手风琴,各地纷纷举办手风琴训练班,文艺团体和演出单位都配备着自己的专职乐手。手风琴作为教学工具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1952年,在西南军区乐器修理厂制作出国产第一台手风琴后,上海、天津、营口等地相继成立手风琴乐器厂,国产手风琴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增长提高,为发展中国手风琴艺术事业打下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