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高水平的演出、比赛活动越来越多。从1984至1988年举办了五届北京市少儿手风琴比赛,参赛选手二千多人。1987年,“学会”协同10个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首次业余少年儿童手风琴邀请赛——“鹦鹉杯”手风琴比赛。1990年8月5日“学会”在长春举办了“中华杯”全国首届手风琴大赛,全国各民族选手有700多人前来参赛,规模空前,涌现出一大批很有才华的优秀人才。同一时期,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音协、天津乐器厂、上海手风琴厂联合主办了1987年11月3日至8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首次专业手风琴比赛——“全国青年手风琴邀请赛”,陈军、杨屹、刘艺波、曹晓青荣获一等奖。此后还举办了“95羊城中国手风琴艺术节”、“98中国成都美视杯国际手风琴比赛”等活动,这些国内的手风琴交流活动为日后中国各种国际手风琴比赛和艺术节的举办打下了基础。
为提高专业演奏者的水平,“专业组”协助青年手风琴演奏员举办了独奏、重奏、协奏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公演。在北京,仅从1981年后就组织公演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专业演奏者手风琴专场音乐会达10多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3年11月26日张国平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建国后中国首场个人手风琴独奏音乐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转播了音乐会实况录音。张国平是中国广播艺术团手风琴演奏家,自幼随父——我国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张自强先生学琴,少年时代就经常登台演奏,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表演。他特别善于以丰富的音色来表达作曲家的构思,演奏技术精湛,音乐内在细致,演奏曲目相当广泛,其中包括巴赫、斯卡拉蒂的作品;现代著名作曲家佐拉塔约夫、谢苗诺夫等的作品以及中国著名作曲家李遇秋先生专为手风琴创作的乐曲。
ⅲ在理论研究和创作交流方面:1985年创办了隶属于“全国高师手风琴学会”的中国第一本手风琴学术刊物——《手风琴园地》,主编是当时在福建师范大学(现在厦门大学任教)工作的李未明先生,1988年1月又由“学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手风琴学术报纸——《中国手风琴报》,主编李遇秋,副主编闪源昌、李未明。报刊的出现为交流全国手风琴信息,促进手风琴艺术的繁荣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为了鼓励和繁荣中国作品的创作,致力于在民族传统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手风琴音乐,1989年10月“学会”还举办了“首届中国手风琴作品评奖”活动,共评出优秀创作奖、改编奖等32个,有28名作者获奖。
在开展大量国内手风琴交流的同时,中国手风琴界也开始了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和协作活动。西方音乐家、教育家不断来华演出和讲学,大量西方音乐资料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赴西方学习考察的中国手风琴家也逐渐增多。
80年代开始,国外著名的手风琴家和教师相继来华讲学和演奏,先后有:1984年10月由音协表委会组织的美国手风琴教育家、演奏家罗伯特·达文教授的讲学;1985年3月28日至4月5日天津音乐学院邀请的德籍日本青年手风琴演奏家、德国鲁尔国立音乐大学手风琴系讲师御喜美江小姐的讲学;1988年8月高师手风琴学会邀请的美国手风琴教授琼·索玛斯的讲学,她为中国手风琴进行了合奏方面的排练并指挥演出;1991年9月前苏联著名键钮式手风琴演奏家莫斯科格涅新音乐学院教师希什金·尤里的讲学和演出。他们的讲学和演奏拓宽了中国手风琴界长期被封闭的视角,对后来教学方法更新和乐器的改进产生了很大影响。